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对隐喻的研究早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隐喻学的发展可谓由来已久,西方的隐喻研究更是源远流长,而隐喻研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理论上,隐喻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与文化关系、语言与思维活动等方面的了解;在实用性上,隐喻研究对英语教学有很多的启发,在教学上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隐喻认知理论
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换而言之,隐喻即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饰手段,从本质上来讲,隐喻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是人们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上述对隐喻定义的差异导致对常规隐喻的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死亡了的隐喻,已失去了其创造性和活力,而后者则认为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因为它已变成人们日常思维的一部分。
认知语言学认为,所谓隐喻,就是用源域的一个概念去表述目标域中的一个概念。Lakoff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即在一种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另一种概念。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而且通常是把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隐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与目标域两概念域之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与交流的目的。
二、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发展,教学方法已经将重心从“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移。这种变革后的教学法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更注重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以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加强对本族语的利用。也就是说,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共享一套系统,还是两个独立的体系,母语都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载体。就此看来,无论是母语的语言形式还是学习者习得母语过程中的经验都可以用于英语的教学。
1.隐喻与文化教学。英语教学应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已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者的共识。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学中不重视文化内容,学生就不能掌握与目的语语言文化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交际规则等,从而造成交际障碍。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重要功能,因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功能,隐喻体现了人类的思维共性,即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化思维,都能理解隐喻化语言。同时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的相似又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大千世界,种种自然现象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共同认知对象,而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教育和受教育等基本相同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体验促使许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概念隐喻的形成。若以英语和汉语相比,我们会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都以绵羊比喻温顺,以钢铁比喻坚强,用狐狸比喻狡猾等等。还有不少成语和习语中的隐喻用法,英语和汉语简直是不谋而合,如“火上加油”(add fuel to the flames),“晴天霹雳”(a bolt from the blue),“空中楼阁”(castles in the air)。
然而,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相异,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换言之,在不同的文化中,同样的事物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因而隐喻也具有社会文化特征,不同语言中的隐喻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如“虎”在中国人看来是百兽之王,汉语中有许多带“虎”的词语,比如:狐假虎威、虎头蛇尾、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等等。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beard the lion in his hen (太岁头上动土),the lion’s share(最大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lionheart(勇士)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于中国人眼中的“虎”。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分清这些表达法里所含有的语用意义,从而才能正确地理解不同的文化色彩所蕴含的不同意义。隐喻产生于体验,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的,通过隐喻这个窗口可以透视文化。因此,通过隐喻来教授文化是顺理成章的事。在通过隐喻开展的跨文化教学中,不仅要寻找差异,而且要寻找相似之处,异中寻同,同中探异,这样才更有意义。
2.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我们常常会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和构建另一概念,用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表达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所谓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一种经过归纳的、条理化的固定表达句式,是日常生活体验的意象图式的外在表现语言形式,反映了思维的本质。
生活中表达概念隐喻的语句很多,如:Love is a war.Life is a journey.Time is money.The world is a stage.等。由于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许多跨概念域映射并不为人们所觉察,如His spirits went up就是概念隐喻的其中一种类型——“方位隐喻”在语言上的实现。隐喻影射来自于生活,受当事人知识和自身体验的限制,在使用和创造影射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民族和民族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以隐喻方式习得词汇时,对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应予以充分重视。通过以上对概念隐喻的认识,词汇学习已不再是简单的词汇记忆范畴,而是升华到语用和思维方式的层面。通过对Time is money概念隐喻的了解,当学生再看到诸如You should budget your time之类的表达时,就不会感到迷茫,甚至能真正体会到语言学习的快乐。如果教师把隐喻有机融入到词汇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必将得到充分调动,他们的综合判断和思考能力就能够得到加强,从而真正做到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宗旨。
在实际使用中的词汇不仅仅指“单词”,也包括惯用语。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学习者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惯用语后,就能在更高层次即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阶段使用它们。因此,学习者需要获得一定数量的惯用语以便能自如地应付重复出现的,不断扩大的社会情境的及更高的会话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惯用形式等同于公式定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们则“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完全不能理解的信息好比乱码,于习得毫无意义,只有能被解码的信息才可获得大脑的进一步加工,进而引发语言的生成产出。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和描述,绝大多数学生没能认识到隐喻在思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合规律认识不足,从而将许多规律性、系统性很强的语言表达方式归于需要死记硬背的一类。没有理解的无意义的记忆自然导致记而不牢,背而不熟,用而不活。
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从隐喻认知角度出发,向学生展示两种语言表达的心理基础,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如:在讲授包含black的惯用语时,完全可以借助汉语中对“黑色”的理解来进行。黑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一些相似的象征意义。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参加亲友的葬礼要穿黑色礼服,在葬礼上人们还有头披黑纱的风俗。在我国,参加葬礼的人也有袖子上缠黑纱的习惯。这一切都强化了黑色与死亡的联想。另外,“黑色”在英汉两者语言中又可表示黑暗、邪恶、阴险等意,于是完全可以籍此来引导学生理解、记忆相应的惯用语。如black letter(不吉利的),black mark(不良的评语),black market(黑市),blackball(反对票)等等。但也并非所有与“黑色”有关的词语都是贬义,如在中国的戏剧脸谱中,黑色代表的是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像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包公形象。英语中“黑色”也可表示盈利的意思,比如black figure(盈利),interest in the black(应收利息)。如此一来,学生借助其已有的知识体系,将在母语中潜在的无意识的隐喻认知方式转化为目的语习得中的有意识的感知,将所学的新的目的语的知识嵌入人类共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实现理解性记忆。
总之,隐喻式词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迫使其不得不对每一个底层概念进行深入思考。在得到意念图式有力配合的情况下,相信学生的记忆效率和领会深度都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8-12
[2]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5] 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外语教学,2003(1).
[6] 徐萍.隐喻的普遍性及其文化阐释.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7] 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 李争艳,汤永明.隐喻认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5).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