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小学习作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小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主体活动研究不够,对小学生已有的认知向文章的转化过程缺乏探讨,对小学生的主导生活及情感特征没有系统地把握,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脱离儿童情感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机械依纲据本,指导评讲脱节等诸多问题。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知识经验,如果我们教师注重研究他们的习作心理,关注小学习作教学中学生已有生活认知向文章的转化过程,让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就可有效扭转小学习作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洽的语文教育体系”。
小学生的习作活动与成人相同,即包括了从感知到记忆、想象,以表象的再现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以内部言语表象外化为口头言语或书面言语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有了解小学生习作的心理过程和状态,才有可能指导小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习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一、从“关注习作教法”转向“关注学生生活”,让生活进入习作课堂
习作教学必须遵循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他们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方法,也有他们独特的表达手段。”因此,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生活的主导活动,从他们生活入手研究习作教法,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把习作课堂变成鲜活生命的活动场所,努力实现从关注习作教法到关注学生的转变,这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敏锐地洞悉小学生的生活及情感变化
从关注习作教法向关注学生生活的转变是习作教学的方法问题,更是习作教学理念的更新问题。习作教学只有抓住“生活”与“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让生活进入课堂,习作才有了最基本的条件。只有真正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在学生笔下汩汩流淌,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学生的习作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习作又是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认知,以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的。语文教师要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及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知晓学生有哪些熟悉的人、事、景、物可写,才会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训练题目,习作点评指导才会诱发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再思考的激情,才能拓宽习作的思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习作教学始终的主线。在整个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阅读,以积累语言,拓宽视野;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习作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像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纷繁复杂的人生。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就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出实在的事物,写出丰富的想像,就能说真话实话,抒真情实感。
二、实现“生活认知”向“文章”的转化,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有趣部分
写作理论告诉我们:写作是一种将生活认知和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的心智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习作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角度出发,没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没有多少积累和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写,效果当然不好。
所以,小学习作教学必须解决好“认知的表达”的问题。生活认知是一回事,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认知又是一回事。小学习作教学不能把“生活”与“习作”割裂开来。只有创造性地解决了学生已有生活认知向文章转化的难题,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提高。
1.创设生活情境,实现由物及意、由意而文的自然转化
在课堂习作训练中,语文教师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体活动,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的训练项目,让学生见题生意,自由为文,使训练性习作与有感而作结合,缩小课堂习作与学生平时写生活习作的距离,消除学生厌倦习作的心理负担。
小学习作教学不是用成人的认知或机械的写法指导,或用书中的优秀作品去限制学生习作的思维,而是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已有的认识,让学生创造性劳动。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大森林的主人》等课文后,语文教师可组织一次登山活动,并让学生以《山林……》或者《……山林》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这样的习作,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认知以及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独立完成习作。
2.重视生活信息的传递,引导学生构想习作内容
习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生活信息的收集、整理、认知和准确传递的过程,是引导小学生构想习作内容的过程。在课堂中,学生生活信息传递的面越大,速度越快,构想习作内容的时间越短,习作教学效率越高。因此,小学习作教学要高度重视在课堂上发掘学生已有的认知,创设广泛阅读、自由交流的氛围,努力让小学生回忆直接或间接的生活情境,还原生活的细节,找出事物的特征,梳理习作的脉络,综合习作的素材。教师的作用在于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经历领域和阅读过的文字领域去寻找习作的材料。只有这样贴近生活,使他们想说、要说、敢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才会渐渐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习作氛围,才会从课堂习作训练发展到生活习作训练,才会热爱习作。
3.实施课堂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习作激情
于永正老师的习作训练课让人觉得整堂课上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的。他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孩子们在这样一位老师面前,启动了心智,敞开了心扉,他们畅所欲言,欲罢不能。那么,我们如何实施鼓励性评价呢?
首先是朗诵优秀习作,可以在习作训练中,把优秀学生的佳作当作范文,在全班面前朗诵,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受到鼓励,同时也能为其他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和模仿的机会,觉得同学可以做到的,我也应该可以做到。
其次是展览、发表习作,想要提高中下水平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习作园地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小天地。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作品贴在习作园地中,由全班同学进行星级评价。对一些体现出个性、题材新颖、合理想象、大胆创新的作文,还可以板报的形式在校园内展览,出专刊。对一些习作水平较好的同学,还可鼓励他们去投稿,去发表文章。这对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习作自信心是有极大帮助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的事。
小学习作教学实现“生活认知”向“文章”的转化,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有趣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发散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具有显著的效果。学生在关注现实生活中,敢于、乐于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的将是一篇篇表现真性、闪现灵性的好文章。
总之,小学习作教学应该着力研究学生、生活、习作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小学生主体活动与习作训练的教学规律,力求让生活进入习作,让习作进入学生的生活,并确立以生活习作教学推动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的理论框架。研究语言运用(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情感表达(认识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的训练策略,使课堂训练性习作与学生在生活中自由习作的距离逐渐拉近。从习作教学拓展到语文教育,从习作技法训练拓展到对学生生活的关注。这样,小学习作教学就克服了为习作而教习作的学科本位的弊端,构建起了向生活开放、向教材以外的课外读物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系统开放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生活认知向文章转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 曹慧英.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