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汉语言中的新词新义不断涌现。这些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精神和物质文明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汉语言文字的宝库。如何将这些具有文化负载的新词语及时地翻译成准确、地道的外语,使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国情与发展,从而弘扬中国文化,成为外语及翻译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一、新词与新词翻译
狭义的新词语,就是指新创造出来的词语。广义的新词语,是指新创造的词语或从其他语言中、方言中、古词语中和行业语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包括那些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
无论是新造词语还是旧词赋新义,都无不体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社会文化信息,折射出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人们在新时代全新的生活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文化的多元,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必然不断地产生新词新义。由于新词语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因而很多汉语新词语都负载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要准确把握文化负载新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词语产生的文化语境,即把握新词语的文化意义。那么新词的翻译也只有正确地传达原词语的文化意义,才能使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使用该词语的真实意图,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二、文化负载汉语新词语的翻译策略
要将文化负载汉语新词语翻译成英语,就是要将汉语词语的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反映在英语译文中。当然,“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顾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在规约表达式上的差异,不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而把原文的一切信息都直译到译文中,那么必然会导致原文含义的丧失或者传达出原文没有的含义,最终导致译文读者对原作意欲传达的含义不解、异解或曲解”。可见,要做好文化负载汉语新词语的翻译,首先要准确理解汉语新词的文化内涵,即结合新词产生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正确理解其明示意义(explicit meaning)与暗含意义(implicit meaning),尤其是暗含意义。其次在翻译重构的过程中,要在译文中再现原词的文化意义还需顾及英语的文化语境和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以适合于英语语言环境的表达方式来再现汉语词语的文化意义,确保英语读者对汉语词语文化内涵的正确把握和识别。
1.再现感情色彩
新词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就必然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以及相应的感情色彩。比如,汉语中“黄昏恋”一词用来指老年人的爱情,其用意不仅是通过隐喻的修辞手法用“黄昏”委婉地指代“老年”,还蕴含了对这种美好感情的赞叹,有着浓浓的诗意。因此若直白地译为“love between the aged”,虽译出了真实的语义内涵,却全然不见了原词的感情色彩,也就无法让英语读者领会到“黄昏恋”一词在汉语语境中的文化意义。相反,若译为“love in the twilight of life”或“love in one’s twilight years”,不仅可以保留原词中的喻体形象,而且在英语中产生的喻义也与原词喻义一致。这样既译出了原词的语义内涵,又保留了原词的诗情画意,成功地传达了原词所负载的感情色彩。
又如,“国家二级企业”的称号是国家对公司的一种认可,“二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含有“数一数二”的意思,该新词显然具有褒奖的感情色彩,而有人想当然地将其译为“the state second-grade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grade/class”表示“二流的”或“次等的”,其感情色彩显然不是褒奖的。所以该词应译为“the state second best enterprise”,以再现原词语在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特定的感情色彩。
再如,源自方言的新词“煲电话粥”,是指在电话中没完没了地聊天。语气诙谐、调侃,有着浓郁的口语色彩,如“她呀,又在那儿煲电话粥呢!”。若译为“chat for a long time on the phone”,虽译出了其语义内涵,但其感情色彩却荡然无存。美国俚语中的“shoot/fan the breeze on the phone”与“煲电话粥”既有相同的语义内涵,又有同样的口语色彩,可谓理想的译文。同样,“跳槽”一词应译为英语中与其具有同样生动形象和口语化色彩的“job-hop”,而不是“throw up one job and take on another”。
2.补全语境信息
新词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语言语境与文化语境,这些语境信息也自然是新词语文化负载的一部分,因此汉语新词语特定的语境信息若在英语译文中得不到补偿,留给译文读者的必然是莫名其妙的意义真空,以致造成误解。这就要求译者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译文中增添必要的语境信息,以确保英语读者对该词语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
如常见于报端的新词语“菜篮子工程”,根据《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指政府为了解决城镇居民的肉、菜、蛋等副食品供应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译文若不增添这些语境信息而逐字译为“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译文读者如何能领会其真正的含义。因此,建议使用“a program aimed to improve the market supply of non-staple food”,或译为“shopping basket project”,再加注释,将语境信息补全,这样才能保证英语读者正确领会中国政府所实施的该项措施。
同样,汉语新词“盲流”是指近年来大批流入城市而没有固定工作的农村人口。因此,英译时应补全这些语境信息,译为“jobless migrants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又如,“村务公开”,即让公众了解村内事物,故应译为“keep the public informed of the village affairs”;“费改税”,应补全译为“transform administrative fees into taxes”等。
另外,汉语中有很多数字式的新词新语,在特定的汉语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中,是大家耳熟能详、简洁、有力的表达。如“两个文明建设”、“三资企业”、“两岸关系”等。然而离开中国特定的汉语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译文中若不进行信息补全而直译,必然造成意义真空。因此,上述词语可分别译为 “development of both mater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enterprises in three forms of ventures,i.e.,enterprises for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for Sino-foreign co-production,and enterprises with sole foreign capi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等。
3.实现功能对等
在翻译具有文化负载的汉语新词语时,如果原词语中的喻体形象在译文文化背景下无法正确传达其真正的内涵,译者则应舍弃原词的喻体形象,以符合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方式表达,以期达到与原文功能的对等。
比如,“红包”是一个由旧词衍新义而产生的新词,现在它不再是指用于馈赠或奖励的包着钱的红纸包,而是专指送礼和行贿的钱。若简单地译为“a red paper envelop”或“a red packet”,显然不能传达“红包”的真实内涵,译文读者也不会理解到该词是用来指一种被人私下索取的钱款或额外报酬,这样译文也就失去了原词的功能。因此,舍弃原文形象将其译为“under-the-table payment”或“covert payment”,以确保原词真实文化内涵的传达,从而实现功能的对等。
另外,一些具有浓郁中国文化内涵的新词,在译文中可直接音译,以保留其中国文化的特色。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蕴,可以说是寓意浑厚、韵味独特。将其直接音译为“Fuwa”,成功地保留了其浑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达到了对外宣传的功效。
综上所述,具有文化负载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的关键在于其文化内涵的正确传达。译者应在准确把握其感情色彩、语境信息及语用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再现其文化意义。这样英语读者才能正确理解文化负载汉语新词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意识形态,新词的翻译才能达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永伟.谈谈汉语新词翻译中的两大问题.上海科技翻译,2003(2).
[2] 张健.再谈汉语新词新义的英译.中国翻译,2001(7).
[3] 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现代外语,2001(3).
(见习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