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课堂“伪任务型教学”的形式化问题

2011-12-29 00:00:00李箭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6期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英语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的第四条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英语任务型教学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广大一线的英语教师满怀热情地学习研究任务型教学理论,积极实践教学,一改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倾向,任务型教学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理念和教学模式。然而,在十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不少教师对任务型教学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课堂教学实践陷入形式化泥潭,离任务型教学的本质越来越远。很多冠名为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果演变为“伪任务型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任务的内涵,其形式化倾向突出表现为任务练习化、任务形式泛化和任务环节套式化三个方面。
  一、任务的练习化
  任务型模式的英语教学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为学习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任务的结果或答案是不可预知或预测的,是非语言的结果。但是在实际任务教学中,不少教师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设计的课堂活动实质上是传统“五步教学法”或“3P教学模式”的变体,将任务等同于练习,混淆了任务与练习之间质的区别,形成“穿新鞋走老路”的格局,课堂活动仍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语法课,而非任务教学的交际活动。
  如某初一英语教师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关于食物的英语单词后,给出一些食物图片,让学生用“What’s your favorite food?”“I like…”句式回答;初二的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了window,desk,chair,blackboard,light,clean,beautiful等单词后,让学生用这些词来描述一幅教室的图片。这些任务虽然包含有创设情境的元素,但是除了练习特定的语言形式(单词、句型)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也没有任何非语言的结果,并非是真正的交际活动,所以是练习而不是任务。
  因此,教师要明晰任务和练习的区别。任务与练习从活动目的、内容、形式到活动结果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任务谋求的目的和效果是培养学生运用策略和方法完成任务的能力,不是练习式的一种机械、半机械的纯语言操作训练。
  二、任务形式的泛化
  在一些教师将任务狭义地理解为操练语言的机械练习;还有一部分教师则又走向另一极端,即将任务教学泛化,他们把所有的语言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步骤都冠以任务型教学。有的误以为倡导任务型教学就是每堂课或整堂课都必须用所谓的“任务”来进行教学,否则就不是任务型教学。于是,不考虑现实条件,不管是什么教材、什么课型,一律都搞所谓的“任务”教学,否则就不是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由于过于注重任务型教学形式的本身,结果淡化了任务型教学的根本目的。
  例如小学英语EEC版教材四年级中“I want a pear,please.”一课中的语言点是:
  —Can I help you?
  —Yes,I want a…,please.How much is it?
  —It is…yuan.
  一位教师就此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任务: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对话进行交际,买卖物品,并将所赚到a/8KHsBWm+EyQOhjDsicFQ==的“钱”投进一个类似篮球筐的箱子里。整个教室顷刻间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市场。学生显得异常兴奋,频繁穿梭于各个“摊点”,看货、挑货、买货、讨价、争论、成交等……根本顾不上使用教师规定的一些英语知识进行交流,“交易”就迅速完成了;有的学生则索性用中文“交易”;有的学生“交易”后则是迫不及待地以跳跃投篮的方式将“钱”投入箱子,一次投不进再来第二次……,以致整个课堂乱哄哄,充斥着阵阵笑声、争论声和喊叫声。
  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小学英语课堂任务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让学生置身于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做中学,学中用”,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至用”,体验交际的学习过程、愉快的情感和成功的喜悦,是英语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效果。但是像上文以这种“游戏”为任务形式出现的活动,表面上看,活动具备了任务型教学的形式:气氛热烈、生生互动。但实际上,在活动中,注重了活动的形式,却忽视了活动的目的,忽视了语言形式的表达和意义的交流。一番热闹后,有些学生可能从中有所得,但大部分学生只是“玩”了一次“游戏”,心情是愉快了,情感是得到释放了,但活动的最基本的目的却丧失了,且不谈是否达到任务教学的最佳目的,恐怕连本课要求掌握的基本语言点和技能也收益甚少。因此,“高耗低效”在所难免。
  此外,虽然活动的设计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交流问题,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缺少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监管,使得学生放任自流,课堂秩序混乱。这样的“游戏”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巩固语言知识、熟练语言技能、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养成参与和合作的能力,很难确认。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是“旁观者”,完全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平等的首席”的角色要求。因此,在任务型的教学中,教师应是促进学生交际活动进展的“积极参与者”,应当观察、监控课堂活动的进程,要充当学生的“组织者”或“管理者”,甚至还要充当学生的“活词典”、“资源库”,随时为学生提供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任务型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任务环节的套式化
  由于任务型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活动任务化,以任务为核心,因此设计课堂教学时,通常将教学过程分为:任务前阶段、任务实施阶段、语言学习阶段。目前大班英语课堂任务型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程序为:先由教师布置任务并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接着小组内部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是教师对全班汇报结果的总结。
  如2005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五”规划课题《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一诗歌课堂教学程序:任务准备阶段:(1)教师介绍诗歌的主题,发动学生思考为什么诗歌中将特定的植物与某一项家务联系在一起,并要求学生在全班进行辩论;(2)学习新词汇、复习已有的词汇,最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全诗。任务实施阶段:(1)学生两人一组讨论每种植物与其相对应的家务,并解答原因,如:Flowers are associated with beds because they grow in flower bed,mushrooms are associated with cleaning rooms because they are mush-“room”。(2)学生集体讨论并选出每组发言人依次发言。(3)教师要确保每组同学都有平等机会发表看法,同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其他组同学发言时集中注意力倾听。语言学习阶段:(1)语言分析,教师对全篇结构进行总结,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句型进行归纳;(2)语言时间,教师针对全篇的语言为学生设计一些可操作的练习。
  这是典型的以小组和全班讨论为活动形式的任务型课堂教学。从教学程序方面看,从任务的导入、实施到结束各个环节均兼顾到,十分完整,这是一个较理想的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且不说任务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就从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后选派代表在全班依次发言这一环节看,如果这是一个50人的班级,按通常5~6人为1小组,共有10组学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全班共有10名代表要轮流进行汇报。在“教师确保每组同学都有平等机会发表看法”的前提下,如果平均每人用2分钟,那么班级汇报大约需要20分钟,此环节占了整节课的1/2时间。对于40分钟一节课的英语课堂,这样的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在20分钟小组汇报期间,教师如何在只有一位学生发言的情况下确保其他同学集中注意力倾听,设计中并没有作出交代。因此,仅仅为了追求环节的完整性,简单机械的按部就班,不管大班多组的实际难度,听任十多个小组轮流“上演”。在漫长的汇报中,其他学生无事可做,生厌、开小差是在所难免的。
  在我国,很多学者和热衷任务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任务型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广大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改变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满怀希望。但如果一味地“趋新”,或只知其一而并未深入了解其实质,那只会导致借任务型教学之名,行“伪任务型教学”之实的结果,背离任务型教学的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越来越远。因此,就目前的状况,英语教师仍需在认识上透彻理解任务型教学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和反思,才能真正将它落实到课堂上与实际教学巧妙、灵活地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用”、“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赖沛权.对任务型教学的理性认识与反思.中国成人教育,2007(2).
  [3] 黄卫.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误区及对策.山西教育,2004(23).
  (见习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