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科学争议性问题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论题和教科书编制内容。我国目前普遍使用四大版本教科书: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和湘教版,在对待科学争议性问题编制上都存在不足,本人针对不足提出了相应的编制策略。
一、批判性思维培养是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倡导和教学在欧洲、北美等许多国家得到蓬勃发展。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其要求一个人不要盲目相信一个结论或观点,而是要对其进行反思、质疑,包括对别人的思想言论甚至行为的反思和质疑,同样也包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反思和质疑。反思和质疑不仅可以针对书本上的某些说法,更可以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观念。反思和质疑精神与行动的产生,会迫使其深入地思考质疑的问题,寻找论据与论证,加强对原有观点的深层理解,或在质疑中提出反驳的论据及验证自己观点,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
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知识传授、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培养,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承、知识运用的按部就班,对于思维技能培养特别是具有反思和质疑功能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却是教学中的一大盲点,导致了培养的学生对待事物分析与评判常常是人云亦云、书云亦云、师云亦云,严重缺乏质疑探究精神,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产出了成批高分低能的学生。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它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和精神气质,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指明“高中地理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的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科学争议性问题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论题和教科书编制内容
科学争议性问题就是目前还没有统一观点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有它的科学依据作为支持,各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争议。
在地理科学的发展中,存在大量的有关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科学争议性问题,有的是当今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点,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海平面变化问题;有的是历史上一直争论的焦点,如中国东部地貌成因;有的渗入至社会及民意民生,如中国人口问题、计划生育国策;还有的触及学科前沿领域等。对这些科学争议性问题的了解、讨论、编制,将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其作为理论依据,在反思、质疑基础上,利用地理原理和批判性思维程序,比较两种观点、确定主要论点、测定相关性、提出问题、证明假说,从而得出和证明自己选择的其中某一结论的正确性。由此可见,科学争议性问题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好的辩论论题,其应当进入地理教科书的编制体系中。
四、地理教科书编制科学争议性问题内容的不足
教科书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其编制方式和内容具有课程理念的指向性、教学方法的隐喻性、教学目标的通达性等功能。作为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地理科学争议性论题,在地理教科书中(以湘教版高中地理为例)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正确编制。
1.科学争议性问题编制的“非争议”化与遗编现象突出
按照教科书结构系统理论,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ⅠⅡⅢ,2008年第3版)结构板块非常清晰,总共包括三大系统:教科书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在湘教版课文系统中,有大量地理事项成因的解释在学术界是有多方观点的,但教科书在编制上往往只取舍或提及一种观点或一方主流观点,以致科学争议性问题编制的“非争议”化现象突出。如必修Ⅰ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宏观形态塑造只介绍了板块理论而未提及槽台学说;外力作用对黄土形成的成因仅提及风成说,缺少水成说和原地风化学说的观点;温室效应只论人为因素影响而未提及自然因素即地球间冰期的观点等,类似的编制现象在文字系统中初步统计有十一处。
当然,科学争议性问题是很多的,在编制中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一些典型的、重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争议性问题,则应编入教科书,以体现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历史与现实的价值及影响。比如,我国东部地区地貌成因的冰川学派(以李四光为代表)与泥石流学派(以施雅风为代表)之争;气候变暖利弊之争;臭氧空洞现象;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之争……,这些都应当补充编制进教科书。
以上科学争议性问题内容的编制不足,不仅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倾向严重,而且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鲁教版、中图版、人教版等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制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其结果是易导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回归原有的说教式老路上,固化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在讨论、辨析和思索中产生创造性灵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品质。
2.正确编制科学争议性问题的迫切性与使命感
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本次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施中因困难重重未予充分落实。一方面,由于训练批判性思维要求教师自身掌握其原理与相应操作要领,同时还要就相关地理主题查找正反方大量的论证资料,以及还要考虑到辩论过程中可能出现或生成的新观点,运作起来比较复杂、费时,因此有些教师知难而退;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在认识上存在宏观性、模糊性、不明确性,忽视思维的认知能力训练等问题,也使得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的总体落实力度不够。
科学争议性问题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论题,如果结合其“争议性”特点,按照批判性思维训练程序将其正确编制进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结构系统中,使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显性化、刚性化,促成教师掌握和熟练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技巧,则可以轻松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认知训练。因此,科学争议性问题在地理教科书中的融入具有迫切性和使命感。
五、地理教科书中融入科学争议性问题的构想
1.编制方式
以“科学之争”为独立的栏目板块(类似于湘教版的“阅读”板块、“活动”板块)作为课文系统非正文板块的组成部分,以两种编制方式呈现:一是“观点对比”式,二是“问题设计”式。
所谓“观点对比”式,即在“科学之争”栏目下列出具有科学争议性的论题,为充分体现科学争议性问题的“争议性”特点,将该论题有争议的不同学术、学派观点或理论分条理和要点分别对比展现。这种呈现方式一目了然,便于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分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作出批判性思维程序的引导,同时这种呈现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争议性问题争议的实质所在,明确自己的立场,运用相应理论依据质疑对方的观点。“观点对比”式的编制紧放在所应解决的相关地理问题课文系统的正文部分之后。
所谓“问题设计”式,即将所要解决的科学争议性地理问题所源自的理论依据或学派观点以问题设计的形式编制展现出来,这种问题的设计必须把握以下要点:一是解决这一科学争议性问题有哪几种理论依据或学派观点,其各自的精髓思想或观点是什么;二是你(指学生)解决这一争议性问题拟运用哪方理论作论证依据或采用哪方学派观点;三是如你辩论的对方运用你不赞成的另方理论或学派观点来解决问题,你对它的质疑点有哪些,如何反驳;四是你运用你赞成的理论作解决问题的依据或采用你赞成的学派观点,他人对你的质疑可能有哪些,你如何释疑。很显然,“问题设计”式的编制是一种开放式的编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编制作为一个开放式设计板块宜放在要解决的相关地理问题课文系统的正文部分之后或作业系统中。
2.编制注意事项
第一,“观点对比”式的编制只需注重观点的罗列,不必评价观点的对错或科学与否。
第二,对于与身边地理、社会生活结合紧密,利于学生动手搜集资料运用有关流派理论或观点(学生可各取所需)来分析和解决富于科学争议性的热点问题的,尽量采用“问题设计”式编制。
参考文献
[1] 王源生.关于批判性思维.求索,2004(7).
[2] 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朱翔,陈民众.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ⅠⅡ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