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成长需要教育的点化与润泽。“好的教育总是从对生命的敬畏和体贴入微的关怀开始,以生命的发展和生命的价值实现与提升为终点。”教育的本真在于呵护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提高生命的质量,致力并服务于人类的幸福、人生的完满。可是每年高考、中考前,关于中学生自杀的报道会骤然增多,自杀呈现低龄化,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生命与教育的生命意蕴
一般意义上讲,我们所言说的生命指的是自然生命,是专门隶属于生物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人同时还具有价值生命。生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生命的成长包括自然生命的发展和精神生命的完善,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生命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是唯一的存在,是基于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每个人都有着独特气质、性格、个性、智力,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价值与尊严,都有自己认识世界和实践活动的独特的感受和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同时生命具有超越性。人受到来自本能和外界环境的束缚,人又作为意识的主体,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打破环境和现实规定性的关系的束缚,追寻不断解放和趋向完满的自由。“生命的超越是个体在‘应然的理想’引导下,通过对‘现实规定性’的反思和批判,实现对‘现实规定性’的否定。”人正是怀着对现状的不满,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历史和现实;生命还具有自由性。自由是人性潜在力量的展开,人始终通过奋斗,逐渐扩大自由空间,以追求生命的自由。因此,生命是完整的、独特的、超越的和趋向自由的,生命与教育交融在一起,生命的成长需要教育的呵护、关爱,教育也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无论是自然意义的生命还是价值意义的生命,其自身的通达完善都离不开教育。从根本上说,教育对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二、生命视野中教育的缺失
1.针对学生个体生命教育关照的缺乏
近年来,我国有关青少年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时有所闻,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生命或剥夺他人生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局限,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结果性评价,片面强调和关注学生的成绩,缺乏关于生命的价值、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意志与自由等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导致一些青少年缺失正确的理想信念,法律意识淡漠。同时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情绪轻则焦虑,重则抑郁,导致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脾气暴躁,激化与周围的矛盾,造成自杀。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其他社会教育机构,过度关注青少年的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忽视了生命教育,致使一些青少年突遇一点挫折就会采取过激行为。因此,普及和实施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
2.教育的束缚压抑生命的自由天性
在物质丰裕、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儿童拥有着更好的生活条件,应享受丰富多彩、自由快乐的生活,事实上,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压抑和束缚,沉重的学习负担,剥夺了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名目繁多的补习、考试、测验,使学生们的生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没有让学生感到学习快乐、生活幸福,年幼的生命不堪重压。自由是人的天性,自由是人性潜在力量的展开。“传统教育一直没有认识到自由的人本地位和价值,所以无论是教育体现的社会意志,还是教育过程的精致化、设计化,教师的代言人身份以及所体现出的教师中心主义,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扼杀儿童的自由。”教育情境中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强制性地将学生统一在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中,将教育变成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操纵和控制,学生生命的自由天性被压抑。
3.教育的单一评价泯灭生命的个性
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听话做好孩子,上学考好中学,将来上好大学,大学毕业找好工作,工作后再成个好家……单一目标化的教育模式,导致了他们过早失去了童趣,成长后备感迷茫。重结果评价仍未从升学选拔的尺度上完全转变过来,功利的高扬湮没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社会需要,关注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需要,教学中师生严格按照预设去完成计划,教育过程中“不见人”,学生成了考试、作业的机器,培育出“标准化的人才”,忽略了“人”自身的需求,开发智力成为教育的主题,忽视甚至无视学生个体多方面的发展,人性的和谐发展与品德的完善逐渐边缘化,违背了教育的主旨,也违背了教育的本性,压抑个体生命的自由伸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教育成为塑造“单向度人”的工艺流程,学生的精神生活贫乏,漠视个体诗意的存在状态,成为教育最大的悲哀。
三、回归生命——教育的应然价值诉求
1.体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生命,再发达、再繁荣、再重要的教育,都因失去了根本,而丧失教育的本真。”但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材中文以载道,但弘扬的大都是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利益,勇于牺牲个体生命的英雄,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是属于社会和国家的,得随时奉献,我们的教材更多地赞叹“死的光荣”。这种教育蕴含的潜在价值观,好像生命只是专门服务于某种外在的价值。今天教育问题的要义就是要回归生命的教育,予生命以独特的关照。尊重生命有必要在学校展开全方位多渠道的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渗透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组织生命教育系列的专题学习和演练活动,培养学生自救意识与本领;学校与学生家庭、社会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积极构建生命教育网络,促使学生不仅热爱自己生命,还要懂得关爱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对社会存感恩之心,对自然存敬畏之意。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在珍爱他人的生命中,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升华。
2.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由,创设自由成长的空间
人是处在现实中、关系中的人,人一方面受到业已形成的现实关系的制约,又在努力摆脱和超越这种关系的束缚,实现生命的自由。自由是生命的内在需求,人的发展必须是基于自由的发展而非束缚性的压抑,人的自由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表现为人与外部世界的主体自由,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自由,与自身发展之间的个性自由。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应体现出参与主体的自由,教师要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情境,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空间,鼓励学生广泛参加正常的社会交往,体验全面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