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各民族多元的民俗体育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十分丰富又宝贵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既有较高的娱乐身心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民俗体育的娱乐性、健身性、群众性、深厚的文化积累等特征符合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符合体育课程改革“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把民俗体育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发展,而且会极大地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对于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民俗体育开展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课程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教材等问题,体育资源的开发也主要依靠学科专家,虽然开发的资源在科学性方面是很好的,但缺乏了差异性与多样性,而且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调查研究显示,河南省农村中学在开发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表现突出,初中占90.5%,高中占87.7%,这对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受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器材器械等的制约,民俗体育开发还普遍存在着开发数量较少,内容形式单一,且缺乏有效整合的现象。而广大教师在改造传统项目、开发新型民俗体育项目上存在积极性不高和认知有限的情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认为民俗体育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武术项目还有各类游戏,非常愿意参与进来,更能吸引不同性别、不同爱好、不同锻炼需求学生的参与。具有趣味性的民俗体育有诸如打陀螺、打锁儿、放风筝、荡秋千、滚铁环、丢沙包、背人接力、击石球、踢房、踩高跷、舞龙、舞狮、射箭、老鹰抓小鸡、纸飞机、跳皮筋、拍纸片、骑竹马、跷跷板等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乐趣,从而达到健身与娱乐身心的目的。
二、农村中小学民俗体育开发对策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虽然有广泛的社会和家庭原因,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学校为完成升学率不断压缩学生的锻炼时间;另一方面学校的场地器材,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而民俗体育丰富多彩,较少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深受学生的欢迎。其中不少项目经过实践的证明,对增强学生体质是行之有效的。如民俗体育跳绳、拔河、放风筝、踢毽子、踩高跷、扯铃、打陀螺等,既容易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又简便易行,可以使学生身体的各部位得到充分锻炼,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有很好的作用。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大民俗体育开发的经费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应对民俗体育在学校教育以及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作用给予重新定位和认识,鼓励开展探索性的试点工作,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将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发建设纳入到学校课程改革中,切实保障课程开发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
2.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宣传民俗体育价值
推进民俗体育发展,首先必须要借助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段来宣传、介绍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摆脱长期以来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民俗体育的多功能性、民族性、适用性,以及纳入学校体育的可行性与重要性,激发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民俗体育需求,使这一项目在农村中小学生中间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3.加强对民俗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培训
各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本校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可邀请本区域内的民俗体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艺,同时还可以进行跨地区的广泛交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民族文化修养。有条件的体育师范院校应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相应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并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自主课程开发,并且适时地加入民俗体育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确保培养出来的体育师资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4.利用民间民俗节日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整合
民俗体育项目不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它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更适合在课外开展。学校要努力利用各民族节庆、体育夏令营、“体育节”、“艺术节”、“游戏节”、“舞蹈节”、“传统项目节”等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5.将学校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民俗体育锻炼,使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传播、发展,多彩的民俗体育所包含的健身、娱乐、艺术、民俗知识、品德修养等丰富的内容,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实际,而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又能弥补民俗体育在自然发展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继承、传播、发展的问题。二者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家长以及民俗体育的擅长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者,从而有利于民俗体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民俗体育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建设全民健身社会。
6.加强民俗体育教材建设力度
应广泛发动体育理论界、民族宗教界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组织编写适合于农村中学试用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教程。教材的编写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发展性原则,力求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体现出多样化和本土化,内容的构建要有较大的弹性和选择性。
7.建立民俗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地
筛选一批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学校作为试点,有目的、分步骤地进行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工作。根据项目的地域特征、季节气候、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确立适宜在中小学各个阶段实施的项目,并进行系统的梳理分类。可先在基地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试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推广,使之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8.以民俗体育丰富的趣味性进行快乐教学
娱乐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有趣为中心,身心愉快地进行双边活动的过程。具有趣味性的民俗体育内容不少,诸如打陀螺、打锁儿、放风筝、荡秋千、滚铁环、丢沙包、背人接力、击石球、踢房、踩高跷、舞龙、舞狮、射箭、老鹰抓小鸡、纸飞机、跳皮筋、拍纸片、挤暖暖、骑竹马、翻油饼、打瓦、跳板、跷跷板等,这些民间娱乐活动项目都可以使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爱好选择。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对民俗体育进行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改造,增加民俗体育各个项目的娱乐性。
我国民俗体育与西方重对抗的竞技体育有明显不同,和谐是民俗体育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学校民俗体育的推广中应始终强调“和为贵”,民俗体育最大的功效也在于此,它能使体育活动过程充满愉快、和谐,充分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参与其中。
民俗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提高中小学生体质效果显著。民俗体育的丰富性、趣味性,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在学校开展民俗体育既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能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涛.中国民俗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85(1).
[4] 商聚德,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5]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6]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5).
[7]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8] 陈莉.试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现实作用.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3).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