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与化解

2011-12-29 00:00:00邓兰萍张周林刘爱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6期


  青少年的生活本来应该是多彩的,但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强烈持久的应激,难于承受的重负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荷,近年来时常有学生心态失常、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等挫败性行为发生即在于此。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更高一个学习层次之后,一部分学生又陷入人际关系等新的心理危机,在这种心理负荷、心理危机之下,学生当中出现的极度焦虑、情感震撼、适应能力丧失,乃至精神陷入崩溃,实际上就是心理挫败感所引起的消极决策的结果。本文将对学生“焦虑”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学生产生焦虑感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为学生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学生心理焦虑的表现形式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心理焦虑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自卑心理。在与学生座谈时我们了解到,虽然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值处于正常范围,但也有相当一部学生因不同的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个别学生自卑心理还比较严重。在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大、同学之间评比频频的情况下,有很多学生因为成绩弱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每当看到自己的成绩或遇上考试就感到恐惧,就感觉特别自卑,也有成绩相对较好的一些学生因为学习中的困难而产生挫败感。
  2.厌学心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因受到社会功利观念的影响而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不够强、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不好,在每一个学段的考试或期末考试中不能及格,便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想和目标,但由于缺乏实现目标的相应的规划和毅力,也没有能够坚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努力往往成为短期行为。有个别同学的学习自觉性相对高一点,但因无法改变现状而感到苦恼和伤感,并最终因这种不良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3.人际交往障碍。按常理来说,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对而言比较单纯,比较简单,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其交流、沟通、表达情感方面主要是在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然而,即使这样学生也觉得存在人际交往困难。这就说明当代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非常缺乏,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尽快改变这一状况,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校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其自尊心和好胜心通常都非常强,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现象是学生过于自负,在任何事情上都过分要强;另一种现象是学生缺乏自信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过于谨慎,在人际交往上缺乏主动交往和交流。
  二、学生心理焦虑水平调查分析
  在心理学上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前者主要是指人处于某一种情境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后者主要是指在不同时间、不同境遇中都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形式。由于前者状态为时较短暂,因而是一种强度多变的心理状态,而后者则是一种人格特质。简言之,焦虑是一种忧虑和紧张。这种忧虑和紧张是在人们预感到一些可怕的情况即将发生而又无力应付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
  我们对在校学生采用问卷、座谈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所采用的问卷是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和自制的学生挫折感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独立进行自评。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2份,有效率为95.25%。
  从对学生焦虑水平的测试数据来看,多数学生的状态——特质焦虑水平高于正常人群,结合问卷调查和座谈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来分析:一方面来说,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和追求进步、努力拼搏的精神;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思想早熟、社会意识强、情感压力大等方面原因使得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失衡,处于较高的焦虑水平。从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产生挫折感的原因,同时也了解到了他们目前的心理状态。在现实中,当与同学之间产生摩擦,与老师、家长不能很好沟通时,学生往往会将矛盾和困难扩大化,认为理想与现实存在极大的、强烈的反差,从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焦虑之中。
  研究表明,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持续严重的焦虑会导致内分泌调节紊乱,引起机体免疫机能降低,从而损害健康。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紧迫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及其心理焦虑的真实原因,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教育,尤其是要加强挫折教育。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心理焦虑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具有思维发展快的优势,但也存在思维片面、思想偏激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成长阶段学生的思想状况,教会他们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调整动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成长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还存在片面、偏激的情况。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认识到挫折的两面性。正如大文豪巴尔扎克说的:“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他还进一步指出:“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因此,只要敢于正视面临的挫折,并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中得到锻炼,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控力
  青少年学生热情、活泼,但又往往自控力弱。教师要帮助他们培养自控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要寻找机会用正确、恰当的方式释放消极情绪。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并通过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认真听取学生的倾诉,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情感的机会,了解其心理状态,知其所想、所为。通过创设宽松的情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适当的场合释放消极情绪,在人生的坐标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达到心理上的平衡,重建健康的心理。
  3.激励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对当代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培养的实践中,既要让学生参加磨练意志的实践活动,又要不断地暗示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并通过成功人士的不平坦的人生经历激励学生,教育他们端正态度,让他们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寻找挫折产生的根源,才会从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引导学生心理优势的一面,尽力通过教育转变学生偏激的一面,通过架设沟通的桥梁,营造有利于人际沟通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发泄受压抑的情感,从而使得压力得到缓解,并最终远离焦虑。根据成长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我行,我是好样的,我能成功”等心理暗示,不断激励自己,并以实际行动走向阳光。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 王益明.透视焦虑——焦虑本质的哲学心理学探析.山东大学学报,2007(6).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