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往城市涌现,在为了方便照顾子女或者希望能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的目的下,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将其子女带入城市中。作为一群特殊的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农民工子女大多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殊的生活背景,使得他们可能比同龄群体要面临更多的心理发展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现状
为了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权益,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6部委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在政策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保证。但是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和其自身社会性弱势的心理特点,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其他情绪等,会不同程度出现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人所处的广西梧州市从2004年到2006年,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超过1万人。2007年,梧州市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已有38所,一年所接收的学生达5566名,农民工子女免借读费比例达到84.51%。从政策上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已基本解决了,但是其心理健康问题却仍然突出。
在抽样调查的几所中小学中,我抽取四年级到六年级和初一到初三中小学生共350人作为测试对象,收回有效问卷共346份。结果显示:73%的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66%的家长平时没有时间辅导子女,占68%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经常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好;78%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见到老师会心里紧张,无法正视老师的目光;58%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敢在公共场合和别人进行交流,心里呈现一种恐惧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日常的学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学习对于自己可有可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父母;对于人际交往与沟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本身有着自卑的心理,加上他们大多讲方言,难以沟通,所以在人际关系交流上会出现极大的障碍。调查还发现这些孩子普遍自身经济条件和个人认知与城市儿童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心理特点呈现“排斥性”和“边缘化”。对于身边的陌生人有抵触心理,在学校有封闭心理,对老师患有恐惧心理。由心理问题所引起的其他各种问题逐渐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凸现出来,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因为与他人沟通有障碍而引起自闭心理,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容易过度情绪化,在考试等压力面前过度压抑与焦虑。
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原因分析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异常行为形成在家庭,反映在学校,根源在社会。
1.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长期处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集体中,就会习惯于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特定的集体生活,一旦换了新的环境就会有种紧张、压抑的陌生感。不同的环境会让已经适应某种环境的人们调整心态去适应新的环境,然而调整的过程会对个体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经历坎坷、生长环境差、生活质量不高,整个生活环境的状态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导致他们性格自闭、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沟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基础,再加上后天环境的转换,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变化更加活跃。他们常常最先感觉到变化和冲击,而且他们正处在人格和思想观念的形成期,思想主要靠自己的环境和经历支配,因此环境的不适应对他们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
2.家庭环境的影响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是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群体。在与同龄的城市儿童相处中,由于家庭条件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内心自卑感加强,在学校的相处中很少主动与他人沟通,即使沟通也不习惯提及家庭,长期的逃避与压抑势必引起心理问题的产生。由于学生正在心理的成长期,心智不成熟,容易导致攀比心理的产生。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无法达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生活水平,因此在生活中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失衡,自卑感也因此产生,严重的甚至引起心理扭曲。
在调查中发现,78%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认为上学就是遵从父母的指令,家长一直灌输“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生活”、“父母这么辛苦挣钱,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等思想,让学生思想压力增大,学习动机不明确,怕学习成绩下降或者考试失败而无法安心学习。
3.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期间所处最多的环境,所以学校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对学校环境不适应。但许多学校并没有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严重,最终导致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极端的做法。在学校中由于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学校也没有及时处理和疏导,导致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内心压抑,无法安心学习,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产生矛盾。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校作为一个对孩子成长、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1.学校应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所以学校应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在此基础上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学校要按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普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日常学习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利用课程的优势,全面、系统地进行心理辅导,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对于学生日常的攀比行为,学校应及时进行教育疏导,以杜绝这种行为。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背景的特殊性,从较为落后的农村学校转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学校,肯定不适应新学校的教育方法和环境,所以学校应该与学生的家长及时沟通,建立良好的教育沟通渠道,优化学生家庭教育模式。在我们定点帮扶的学校发现,由于务工人员的教育意识的落后性,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时常常非打即骂,学生已经对家庭有了恐惧感,对学校也有了压抑的感觉。因此,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可以用“家校联系本”,每个星期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家长也把学生周末的表现写到本上,交回学校中。通过密切家校联系来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学校与家庭两方面建立良好稳定的教育环境。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客观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城市儿童端正对待农村儿童的态度,和谐地沟通,会使整个学校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教师坚持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渗透思想观念、渗透心理健康意识,在对待全体学生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努力为他们构造一个稳定的文化氛围,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
4.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要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建立一支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的,以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使每一位教师都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真正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在大方向上依靠我国政策与制度环境的改革与完善,在现实中也要靠学校教育环境的转变,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心理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有个平和、平等、安静、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只依靠一方面,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能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 沈年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对策.特区经济,2007(8)
[3] 聂依匆.青少年心理疾病时代悄然来临.西藏日报,2001.
[4] 周石其,欧阳鹏飞.和谐社会理念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9).
[5] 张俊良,黄必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探析.农村经济,2004(11).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