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现象很普遍,尤其是非重点学校学生显得尤为突出。有些教学理念比较先进的骨干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复杂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环境的设置都蕴涵了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之身心和谐、快乐成长。本文依据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行粗浅探索。
一、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习内驱力的形成
1.恰当运用“期望效应”,形成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所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随机挑选了20%的学生,告诉老师这是他精心挑选的最有前途的学生,并要求保密。8个月后回访,发现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进步较大,且性格开朗活泼,自信心、求知欲增强,更乐于与人交往。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称 “期望效应”。 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使他们实际上能够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放弃课业的努力;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确信了自己的能力,他们就会因此而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
2.积极强化,保持“胜任内驱力”
首先,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每个班的学生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千差万别。学生的信心来自信任的激励,人人内心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后及时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有意识地给以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对那些默默无闻和成绩较差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我能行”、“我能成功”的坚定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潜能,使每个学生达成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
另外,要及时以既充满激励又富于建设性的方式给予学生详实、准确和快速的反馈。而建设性地解释学生的错误恰恰是最有效的反馈,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自己应如何改正错误。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学生认真讲解他们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好。用物质和精神的诱因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积极强化,使学生对此形成一种良性期待,不断产生新的认知需要。
同时,要结合即时评语、作业评语、学科评语及操行评语等,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以鼓励为主的个性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胜任内驱力”。
3.恰当运用竞赛和合作,激发“附属内驱力”
学生竞赛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但竞争体制所提供的成功机会很少,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取胜,大多数人失败。因此,若使用不当会打击某些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能将竞赛与合作相结合则效果更突出。已经证实,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提高同伴关系的质量,而这些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到被尊重,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合作意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归属感将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因素。如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7人,好、中、差三类学生合理搭配,学生平时以小组形式自学、研讨,上课时进行课题讨论,评价时以小组为单位计分,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在为小组而努力。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组合,如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英语等,且经常变换组别,促使其扬长避短,在合作中共同发展。这种互动关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追求的内在活力。
4.确立“自我同一性”,形成“认知内驱力”
埃里克森(E. H. Erikson)认为,12~18岁是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期,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形象。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自身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对自我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否则就会出现角色上的混乱,不能正确选择既适合自己又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如通过自我反省的形式,通过讨论自身面临的问题,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有关自身状况的信息作出真实的反馈,以便学生能够正确及时地认识了解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能够为自己的将来定下一个可行的、能够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如在英语课上,由于部分学生确定了当英语教师是自己未来的最佳选择,因而从内心喜欢上了这门课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内驱力,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认知内驱力正是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和促进学生在教学中完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
5.注重“隐性课程”的熏陶,激发“情感内驱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在学生面前承认“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可以减少学生的内心不安感,承认自己的无知,有勇气迎接学习的挑战;学校也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每一块墙壁,每一张课桌上的标语都催人奋进;板报、橱窗里各种新闻、趣闻,尽现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感波澜。草坪翠色欲流,绿树与鲜花相映成趣,鸟语花香,学生身临其境,内心愉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要修身养性,优雅、博学,以身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形成替代性强化。这些都是无声的语言、情感的熏陶、无形的管理,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方法灵活多样,适应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研究表明,学习风格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只有在采用其偏好的学习风格时,他们才能理解得最好、表现得最好,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比如,有的学生是场依存型,喜欢在小组中学习;有的是场独立型,喜欢单独学习;有的则偏好动作思维,在角色扮演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的擅长形象思维,用图表阐释某个观点;有的擅长逻辑思维,在书面报告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1.倡导师生双边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先天具有的学习、成长和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以激发其学习动机。这显然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将自主探究学习、同伴讨论、小组合作引入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对学习过程有更多的控制和责任。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为操作等形式,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主观到客观,从纵向到横向等多维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开阔了,认识得到升华,从而创造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
2.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如:每一门课的开头都要让学生在预习课本的基础上,再结合目录,分别找出单元与单元之间、章与章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画出一棵“知识树”,通过树的主干、枝干、主叉、支叉鲜明地体现本书的核心、重点及逻辑关系,让学生一开始就形成对全书内容清晰的、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学生感到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效果十分理想。与此同时,在学每一章时还要求学生找出本章内容与前后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以提纲的形式在课本上书写出本章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网络化、一体化。还要给学生介绍很多好的学习方法,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遗忘规律;不动笔墨不读书;尝试回忆学习;时间管理策略等。将学习策略渗透在教学中,做好监督和检查,及时反馈,积极强化。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策略,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有“欲罢不能”之感。
综上所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与学生的未来息息相关。穷己毕生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美]Dale Scott Ridley.自主课堂.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 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