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的发展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当前,专业化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吸取各国先进经验,而且要深入推行教师教育改革。世界上的教师教育可以归纳为六种范式,即:知识范式、能力范式、情感范式、“建构论”范式、“批判论”范式和“反思论”范式。其中“反思论”范式正逐步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主流。在这一主流范式下,以反思理论为主要基础而形成的反思型教师教育理论,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一、反思理论:反思型教师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哲学中,反思是指精神的自我内省活动。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反思行为是面对问题和反应问题的一种主人翁方式,需要个人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同时也需要虚心、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个人品质。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领航者,更是学生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职业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面向的是学生、家庭乃至国家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一个追求完美甚至近乎苛求的职业。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当是一个能够不断精益求精的人,一个能够不断发现遗憾并且能在遗憾中反思的人,一个成熟、理智并且不断在实践中创新的人。因此,把反思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师教育研究,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是教师职业和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反思型教师把反思理论引入教学理论研究,便产生了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回忆、思考与研究,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在反思性教学中,反思被当作是一种思维工具,它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能够促进好的教学效果的获得。另外,反思性教学理论将“反思”看作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考虑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掌握相关教学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借助逻辑推理和反复推敲等思维方式,逐渐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积极开放的心态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美国教育家舒尔曼也认为反思就是一种教育推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回顾他们的教学行为,并且要用反思性思维方式对教学进行加工从而使之系统化,即“重新构建他们的实践世界”。反思型教师教育就是要培养教师的这种反思能力,并引导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变成为专家型教师。同时,作为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教育者也应该是反思的楷模,并在反思型教师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的能力,以促进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有效进行。因此,反思的理论与方法也为反思型教师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二、反思方法:反思型教师的教学方式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如何为21世纪做准备,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的教育改革高潮。把反思方法运用于教学中而形成的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场教育改革中兴起的,并逐渐成为备受欧美教育界青睐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理论。熊川武先生在他的《反思性教学》一书中提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可见,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解决问题的研究性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促进教师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和对教学规律的思考探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理论逐步成为明确的、系统的理论,乃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原理或知识。
作为主体的教师要成功接受反思性教学,并成为优秀的反思型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的责任感不仅来源于对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而且还来源于对教育事业不懈的追求。二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反思是源于问题的反思,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反思。教师不仅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善于洞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和鉴别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可用信息,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三是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总结和检验的能力。要善于把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各种隐性的知识显性化,使其成为指导教学实践的知识;善于把自己的反思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去检验。凡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就应采取措施加以推广和应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反思性教学作为反思型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基本的要求与鲜明的特征:
1.反思性教学既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同时也对教师本人有着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两个层面的要求
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动态活动过程,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和有效协调遇到的问题,这大大突破了常规教学理论研究中技术经验思维的局限。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既保留着常规教学中对教师教学的技术性要求,又体现着教师人文理性在宏观教学中的策略性运用,从而使科学与人文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理解和接受反思性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自主计划、监控和评价教学,不断调节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系统的优化,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2.反思性教学既重视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思,又重视教师对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的分析,是一种全方位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教学活动的思考研究中去,要对发生在校内、校外的事件及其社会背景进行全面认真的反思。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全方位反思,一方面促使教师帮助学校发现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补充学校教学的不足,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促使教师引导学校积极地、有目的地参与文明建设,改善学校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影响教学行为的多种因素乃至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种活动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要以改进教学为目的,充分考虑和注重研究教学问题,并把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前超前反思”,即教师要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对教学计划的安排进行反思;“教学中重点反思”,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正在进行着的思想、行为进行反思;“教学后总结反思”,即教师在教学行为完成之后对其想法、做法进行反思。可见,反思性教学既要教师制定全面、系统、缜密的计划,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验证、总结和完善,使反思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了更强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教师作为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实践主体,应积极地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在全面掌握和充分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不仅要树立反思意识和培养反思能力,更要在实践中以满腔的热忱来对待教育对象,以开放的心态来广纳百家之长,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反思教育: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传的标识和口号,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也逐渐提倡:教师形象要从“技术性熟练者”转变为“反思性实践者”。可以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反思型教师教育都已成为教师教育领域中的一大主流。
反思型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探讨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不断地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他应当具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能够对教学情境作出评估,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实践发生的背景进行全面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对教学的观念、兴趣、动机、水平、情绪和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材料、教学的媒体、教学的工具等技术条件进行反思,不断地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此,作为现代教师教育的主流,反思型教师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从而推动教育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可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教师的教育也离不开反思。在反思型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视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要促进教师教育反思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首先,必须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反思意识,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认识和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分析得失;其次,应帮助教师掌握正确、有效的反思方法与途径;再者,促使其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规律、创新理论。
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功培养出反思型教师,这就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配合。其具体途径有:
1.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激发教师的反思动机
教师的主体性是发挥其对教育事业推动作用的重要前提,要让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激发教师的主体性,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工作。同时要增强教师教学的自主性,使他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思维和教学过程,激发他们教育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教师教育者应该创设一个能够包容和满足实现教师的个人兴趣、价值目标的学习环境,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提供自由反思的空间。
2.积极倡导终身学习,树立新的实践理念
反思型教师必须具备批判分析意识和理论思维的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教师以新的思路去应对他们熟知但又缺乏整体思考和宏观把握的问题,可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观察和分析研究问题,从而得出不同于经验思维成果而又富有启发、创造性的结论。因此要求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致力于学习和研究的人。另外,作为反思型教师的教育者,不仅要在单个具体的时空点上集中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而且还要引导他们指向实际问题特别是当今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树立新的实践理念,带着问题回到实践中去再学习,以培养教师的实践学习能力和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
3.鼓励人人成为研究者,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
反思型教师教育就是提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只有成为自身教学行为的研究者,才能在研究过程中强化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看出新的细节、把握新的方向、了解新的特征、形成新的理论,也才能更好地将新的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教学实践。反思型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以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突破口,在学习、借鉴已有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深入分析,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4.构建和谐的交流平台,提倡共同反思与发展
为教师们搭建一个和谐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位教师都可以将其他参与者当作思想沟通的对象和思维拓展的协作者,同时参与者之间的经验共享、深入研讨等也能够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自觉积累、自主实践的能力。因此,对问题的共同反思,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批判和讨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共同发展。教师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就是科学、灵活地设计交流讨论的方式,使之具有创新性、协调性与拓展性。
5.有效组织“参与式”活动,积极创设真实情境
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的返观自照,是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因此,反思型教师教育更为关注的是教师的内心思维活动,例如他们看待教学行为的态度,他们采取教学行为的依据,他们对自己行为有效性的评价。因此,教师教育者需要设计组织一些具体而且有效的“参与式”活动,如教育实习、角色扮演等,让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反思,并不断地提高反思水平。教师通过亲身体验与换位思考等方式,可以加深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加强自身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总之,通过反思型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是学习者与研究者,他们不仅要有课堂教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技巧,而且还要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理论、教育价值等问题进行探究和处理的能力。只有在反思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教师教育的路子,才能培养更多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反思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吴玲,周元宽.当代教师的文化使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 张天乾,庞湘萍.反思性教学与教师职业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 任学印.反思型教师教育探微.外国教育研究.2003(4).
[5] 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教育评论,2001(1).
[6] 肖自明.论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7] 范明林.试论反思性教学及其基础和条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8]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9] 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2001(11).
[10] 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