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教育领域,就教师而言,个人知识的形成、发展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将教师的个人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一种教育推动力的过程便是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下面笔者就谈一下教师个人知识的形成、发展及其有效管理。
一、教师个人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基础需要不断地创新。知识转换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知识是在模糊知识和明晰知识连续地能动地相互作用中动态生成的,包括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
1.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们分享模糊知识进而开创新知识的过程。模糊知识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产生的,不甚明晰。获取这种知识的关键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得出经验。青年教师不是在书本上,而是通过观察和体验名师的工作方法,通过课堂实践来掌握教学知识和传授技能。注重教师教学实践的独特理解和教育哲学,可以使广大教师利用个人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基础,使实际教学发生改变。
2.外显化
外显化是将模糊知识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外显化是知识创新的最重要一环,因为它可以从模糊知识中引出新的知识点。当模糊知识变得清晰明了的时候,新的知识就形成了,就可以相互分享,进而形成新的理论基础了。如教师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撰写教研论文时,模糊知识就外显化了。很多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很在行,但无法将自己的经验及心得提升到一种理论高度,这可能就是在知识转换过程中的外显化部分存在障碍。
3.组合化
组合化是一种对自身各种知识加工处理并有效运用的过程。教师们从自身开始接受教育到教育学生,其间从未条理地管理过自己获得的知识,阅读过的资料,随手记下的心得,很快就找不到了,常常感觉浪费时间和资源。如:专业书籍的查找,权威读物搜索,各种文件分类,信息资源整理,所有的这些工作都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知识“组合兼优化”的思路和途径。
4.组合化
组合化是教师吸收显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理论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老师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融合吸收的过程。融合吸收不仅可以使已经存在的知识得到分享和交流,而且可以使老师和学生的知识在相互交融之后得进一步提升,并最终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财富。
二、教师个人知识的标准
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的标准,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最后普兰廷加(Plantiga,A.)给出了答案:“确证是一个必要的,且(与真理)几乎是充分的知识的条件。”在这里,确证就是确定教师个人应当相信的信念,而自我确证则是教师个人知识得以确立的手段。自我确证是教师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或者按照自己认定的标准从各种理由中选择最好的并将其组织起来捍卫或反驳各种各样的观点(包括自己的或他人),或者从自己选定的为人所公认的前提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自己所相信的观点加以证明。
自我确证作为教师个人知识的标准的可能性首先表现在个人知识结构体系中,其次在于确证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另外还在于它具有形象具体性、意识开放性和现实批判性。确证是针对具体的信念而言的,它能举出具体的证据和证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经过审查和评价的,而实际上教师的个人知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确认的,因此对教师个人知识的评价往往会具体到所有这些案例的真实性上。由于受到知识本身的视界与相应时代的限制,教师所收集的证据以及在确证中所采用的证据有时候难免有失周全,而且即便是过去被确证了的知识也可以被推翻,从而变成没有确证的知识,确证一直对新的证据保持开放,这就是确证的开放性。现实的批判性也是确证的基本特征,因为确证是以知识的合理性为基础的,它建立在对证据和证明方法等加以合理选择的基础上,有了这种批判性就可以在真理与对真理的评估之间划出一定的界限,批判性使知识主体不但善于评价确证,善于评判真理,进而成为真理的评估者。教师个人知识是通过自我确证来判断的,这种知识都是在教师个人的“视界”范围之内的,自我确证可以进行自我说服,同时也适用于说服他人,在进行科学验证的过程中,每个事物都是一样,所谓证据大都是观察者所赋予的一种确证。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当前社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研水平要求在不断提高,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来对教师自身的知识进行管理已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因为教师的这些经验类知识是每个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得来的,一般不易表达,不易传播。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管理这些知识。
1.建立教师个人知识库,注意自己知识的整理
建立教师自身的知识库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搜集与整理。教师要不断反思自身的知识体系,检查个人知识结构的每个薄弱环节,然后有目的地从多方面进行知识的搜集和积累。在知识积累上可采取网络查询、博客浏览、阅读书籍、记笔记等形式,最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知识系统,并最终建立个人知识库。(2)制定完备的个人学习计划,通过系统的阅读、学习以及关注相关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强化教学反思,将零散知识进一步整理出来
广大教师应当对个人知识反复进行整理,使自身吸收的知识与长期的实践相结合,推陈出新,使自身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保证这种理论知识更易于传播,这样做的方法有很多。如撰写反思性小随笔和一些小议论文。撰写这些小文章可以使教师们不断梳理自己的教育经历,进一步发掘自身的认知潜能、知识结构、教学心得、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等。通过这样的知识整理活动,教师们不仅能了解自己的教学特点、优势,还可以迅速发现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以便今后更明确地把握方向,此外还可以使自身的经验及知识逐渐积累,更加有利于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3.将知识相互串联、融合,最终升华为新的知识
广大教师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必然要将自身收集的零散知识转化为自身智慧,以此来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延伸。要有意识地整理和总结个人知识会使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理论,让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联系,并最终相互融合,达到知识的不断修正与更新,促进个人知识的增长。
4.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共享,取长补短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和交流,教师们应当主动与同行分享教学心得和体会,以及相关教学知识,获得自身不具备的知识,并一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增强每个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使用率与共享性,完成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并使知识价值最大化。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理论水平、思考方式、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不同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知识资源,在交流对话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自身反思所不能得到的东西。
5.积极搭建知识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的沟通与知识共享
学校要加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必须建立学习型的教师交流平台。(1)学习型的教师交流平台建设要立足于增强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彼此间通过共享与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2)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广大教师的意愿与交流平台的目标保持统一,以达到教师知识管理、控制和提升的目的。(3)每个学校都要适当地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学校可搭建内部知识交流网络以及建立对外的知识交流网站,让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网络在学校内部及更广泛的外部范围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的提出对教师再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的知识管理理论带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教师的个人知识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集中式培训、体验式教学等方法都是教师再教育的有效形式,但强化教师的个人知识及其管理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振华.解读教师个人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 [英]波兰尼.个人知识.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 陈嘉明.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
[5] 张旭芳,张骏温.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架构综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