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与探索

2011-12-29 00:00:00张传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6期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是实现学校终极目标的前提条件,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体育教学是在固定班级由专任教师有计划地按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教学,有普遍性的要求,解决共性的问题。课外体育活动是对在教学大纲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有重点地解决个性问题,强调独立性,有较大的自由度。课外体育并不是体育教学的完全延伸,也不是纯粹体育的“第二课堂”。
  体育教学为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提供有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又可以巩固和提高体育课教学成果,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助于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体育教学的内容、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一定程度地检验着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方法、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否正确、科学,反映出体育教学的状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揭示出对体育教学的某些需求和教学改革的相关信息。课外体育活动中的需求和相关信息能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得到考虑和体现,二者相互协调,才能真正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
  一、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根据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的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通过对河南省15所城市的大、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7份,有效率为95.8%。通过调查得出:
  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
  周六周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无任何活动时间和强度限制的情况下,38%的学生参加一次,28%的学生参加2次,6%的学生参加3次,6%的学生参加4次,25%的学生周六周日从不参与课外锻炼。具体到学生的学段分析,小学生活动次数略高于大、中学学生。在“限定一定的时间及强度”(每次30分钟以上,2天2次以上,强度以感觉呼吸困难为界)的情况下,周六、周日参加活动最多的仍是小学生,为22%,中学生为17%,大学生为13%。通过对学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发现(由于有一定的时间和强度的体育活动所以不限时间和强度),小学生活动频率远远大于中学和大学。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呈现出学段越高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越低的趋势。
  2.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男生课外更多的进行运动量比较大、竞争性比较强的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而女生则更多的是参与强度、竞争性较小,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如跳绳、羽毛球和踢毽项目,这从一定程度反映出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需求方面存在差异。此外,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跑、跳、投等一些列入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课时数较多的项目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然而又由于身体素质的测试,中考加分等原因,部分学生又不得不选择此类项目加以练习。
  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动机
  由统计可知: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发生改变。娱乐身心、增强体质的比率下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来应付考试的比率上升。这与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健身效果。
  4.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通过调查得出平均选择系数大于1的因素中,“缺少场地”“器材不足”是大、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多数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备无法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所需。课业负担是制约中、小学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另一项因素,小学、中学课后作业较多,加之需要复习预习功课,大部分课余时间被占用,作业功课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认知能力的提高,“无人指导”“技术掌握不好,怕受伤”也成了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因素之一,大学生不像小学生和中学生那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仅仅是单纯的娱乐身心,运动起来无所顾忌。“无兴趣”所占的比率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升高。运动参与,喜欢运动应该是人的天性,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体育课的开展,学生对体育、对运动的热情直线下降,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1.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意识和习惯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偏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竞技成分过重。致使学生体育课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体育课教学应突出学生的可接受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在传授技术动作的同时,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的体育知识。如各运动项目的特定规则、比赛特点让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同时,学会欣赏运动比赛,课外练习时,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2.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率,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所需
  足够、良好的场地器材是确保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良好开展的必备条件。然而现实情况是体育场馆无法满足学生课外活动需要。有些体育场馆在课余没能完全向学生开放,比如塑胶田径场、网球场等在课后被锁闭,学生课余无法进入自由锻炼,极大地打击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展示运动才能的“用武之地”。
  3.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配备必要的指导教师
  通过上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缺乏指导,大部分学生渴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专业人士或教师的指导。为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求,各校可组建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教师在课余可进行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项目,进行课外锻炼,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保护,制定健身计划,教会学生科学健身。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4.改革体育教学考核方法
  学校体育教育早已要求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围绕考试内容教,学生围绕考试内容学,应付考试成了部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所持的动机。由于教师的考什么教什么,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对学生体育能力及兴趣的培养,课外锻炼效果受到影响。
  三、结论
  目前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让大多数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进来,小学生活动次数明显高于大、中学学生,但是课外活动的强度和次数明显不足。
  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小学与大、中学之间存在差异。跑、跳、投等一些列入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课时数较多的项目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然而又由于身体素质的测试,中考加分等原因,部分学生又不得不选择此类项目加以练习,学生不能主宰课外体育。
  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场地器材的不足,课业负担过重,无人指导怕受伤害成为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此外,随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呈现降低趋势。
  四、建议
  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传授运动技术同时传授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及健身习惯,从而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弥补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少场地器材的缺陷。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所需,开放现有体育场馆,延长场馆开放时间,为学生创造优美舒适的运动环境。
  组建各运动项目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时间配备教师对学生进行健身指导。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改革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应采取“提高幅度”和“相关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避免学生盲目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内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 任宏权.关于高校体育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思考.四川体育科学,2002.
  [4] 王文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2).
  [5] 王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教育战线,94-95.
  [6] 魏四成,王桂英.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