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新取向

2011-12-29 00:00:00张春晖程玉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6期


  在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都发生着深刻变革的今日社会,特别是在最近某企业员工频繁发生跳楼自杀事件及多起校园暴力事件的背景下,重建一种能够促进社会、教育和个体健康发展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就成为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任务。那么当今学校教育价值应如何取向?什么才是当代学校教育价值应然的取向?这些已成为学校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关注生命,帮助学生生命的正常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生命化教育作为新开拓的研究领域,是对人生命的关怀和成全,因此,生命化教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新取向。
  一、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古往今来,一些杰出的思想家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战国策·秦策三》:“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认为生命是生物生存,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建军教授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生命具有双重性:生命对于人来说,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的生命的统一。“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体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辉,实现生命的辉煌”。而生命化就是“生命在场”,就是真实的生命践行同践行者的所言所信的一致,就是让自己信从的道理活泼泼地展现在自己的生命中。生命化教育是在人的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目前关于生命化教育仍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曾用一句话来表达生命化教育,那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以此引申开来解读生命化教育,则可以理解生命化教育首先在对象上要瞄准“人”。要善于实践,它需要我们的教师把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校教育处于重要变革时期,出现了大量教育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混乱现象。
  1.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片面化
  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片面化的倾向,为了将学生“输送”到高一级学校,仅仅关注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接受”。学校教育者主要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尽快掌握课本知识,从而在考试时取得高分,而对为什么而教却思之甚少。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了“训练”的代名词,成为了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使人日益地“异化”。“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不容置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力求避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些“陈年陋习”非一朝一日所能改变,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些措施和手段,也往往只关注了个体的某一方面的成长,忽略了个体生命的整体性、人类生活的整体性。
  2.学校价值取向的肤浅化
  当前学校价值取向停留在简单回应当代社会诸多的层面,只求当前的有效和实用,忽视社会转型对学校价值取向深层次的需要。在诸多教育改革项目中,往往是简单化地分析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简化为对外语、信息技术的重视。这将导致学校教育成为技能的训练场。在很多地方,尽管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在不少教育实践者的眼中,学校教育仍然只关注知识的获得、道德品质的培养、能力的养成等这些表层的价值,而不重视学校教育的深层次价值存在的意义。学校教育的深层次价值在于师生获得一种富有生命成长、发展活力的生存方式,它包容着各种表层价值,而表层价值也需要在深层次价值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因而,学校价值取向仅停留在表层需要的肤浅化,就不可能获得对个体生命自觉的本源性促进。
  3.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凝固化
  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停留于粗浅的现实层面,没有意识到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之动态发展的内在力量和内在需要。受历史、文化、社会的制约,在现实学校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往往否认教育改革的可能性,进而拒绝改革。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学校教育只看到静止的“现实”,不是盲目跟风就是排斥,而看不到一个变动、发展着的中国教育。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学校教育往往迫于形势,仅仅关注对“现在”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高考这道封锁线,而缺乏对学生生命成长全程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生命世界的引导与提升。
  三、生命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我们在为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诸多问题忧思的同时,应思索其成因,寻找一种新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寻其存在的必要性,以适应学校教育的需要。生命化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生命个体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有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化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直面生命存在
  直面生命的存在,即我们要尊重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想状态,相信孩子们每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其合理化的原因,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展开我们的教育活动。属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让学生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更有意义,需要学校教育生活的培育,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整体性提升他们生命存在的整体水平。因此,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直面生命的存在,遵循自然,尊重学生生命自然,关注学生生命的本真,力求使教育吻合学生生命自然的轨迹与内在需求。这一要求使得我国的学校教育逐步将漠视生命存在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尊重生命的素质教育上来。
  2.生命化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有意识关怀生命
  关怀生命意味着人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核心,学校教育以培育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主动健康发展的个体为己任。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使人在学校教育生活中主动健康地发展,在于使人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在于对人生命的关怀。生命化教育就是要让学校教育不再漠视生命的存在,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关怀生命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特别是把生命的真情、真切感带入课堂,为学生生命健康、主动的发展提供时空,架设平台。
  3.生命化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对学生生命世界的引导和提升
  学生生命世界的健全发展,需要我们首先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它,认识它,视学生为具有主动发展和能力的生命个体。因此,我们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来确定教育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这种针对学生这一特定教育角色来进行教育,可以用生命化教育的一个术语来表达,就是“生命在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校园,对象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因此,需要生命在场的教育去引导和提升他们的生命世界。
  四、生命化教育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体现
  前文探讨了生命化教育的内涵及其成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必要性。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应如何实施生命化教育呢?
  1.尊重学生个性生命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不可替代的,是潜在的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学校教育要从这个前提出发,尊重学生个性生命,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既承认差异,同时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找到最佳突破口,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生命个体提供条件,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来造就每一个学生。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并引导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生独一无二的禀赋、天赋,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生命智慧。而要开启学生的生命智慧,教师必需具有生命智慧,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积累。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尊重学生个性生命的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更要有尊重学生个性生命的实践智慧。
  
  2.成全学生的自主创新生命
  自主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我们每一人就是天生地喜欢自主、希望自主,天生地喜欢创新,希望创新。既然是天性,也就意味着人从孩提时起在骨子里就是自主的、创新的。但这种天性在某个特定时间和环境会被遮蔽,学校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自主创新的天性,把学生原本就有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激活出来,把他们被遮蔽了的天性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人不仅有自主创新的天性,而且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必然有这种天能。学生到学校来是学习、探索未知的,学校教育就要鼓励学生对未知的探索和创新,当然,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创新,只要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超过他此前水平的东西,就是一种自主创新。哪怕那种创新看起来是幼稚可笑的,只要是对自身的超越,都应该欣赏他们自主创新的天能。除此之外,还应将自主创新作为学生一项基本的权利要求,学校教育不止在于让学生意识到并维护自己的自主创新权,更要摒弃社会上一系列的“成规惯习”,保护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权利。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是对学生自主创新生命的成全,对生命化教育的践行。
  3.以经典孕育学生的生命
  儿童的发展不能仅靠天性,天性是必要的基础,还必须加以人类文化经典的影响与渗透。生命化教育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提出“范本教育”这一生命化教育方式的重要思想强调要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学校教育以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目标追求,可以通过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逐步引导他们去接受适合他们阅读的人类文化经典的陶冶,以阅读开启智慧,以经典孕育学生的生命。同时,我们要告诫学生:不能停留在过去,要让今天和经典对话。学生阅读空间的拓展一方面依赖老师的引导,另一方面还依赖环境,特别是学校环境的熏陶,笔者所在学校开展“读书月”、打造书香校园的活动就是以经典孕育学生生命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可以全面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空间,对全校学生都是很好的一次促进。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阅读,更要教会学生学会识别,避免读了一些不键康的书籍,误入歧途。
  4.开设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在课堂中实施生命化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门新的课程领域,它不仅是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学习领域,也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因此,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生命化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命教育应从幼儿教育开始,然后根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特点进行,贯穿于不同年龄阶段教学。通过生命教育课程,老师指导学生从小学“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开始,到中学“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最终到大学“成全生命,敬畏生命”。这一过程是师生不断学习、实践生命化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生命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幸福感不断增强。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而且让生命教育渗透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根椐不同学科及其不同层面的生命问题进行教育,又要将不同学科生命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教育。
  五、生命化教育的教学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意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形成互补效应,从而提高生命化教育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主体平等性
  生命化教育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与学生共同营造平等“对话式”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不会有受制于教参、学生不会有受制于教师的感觉,师生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人人都可以展开自己想做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是可以彼此敞开的,能获得对方的悦纳和理解,可以自由地以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提出建议或意见。在平等的“对话”中,每个人都是课堂中心,决不能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师生间一种不断的、高密度的“问-答”过程,而是师生一种精神生命的相遇,一种灵魂上的沟通。
  2.教学内容开放性
  教学内容开放性,就是课堂内容不局限于教材里的内容,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把生活中的内容纳入到课堂中来,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科素质的养成、生命提升的广阔天地。
  3.教学过程生成性
  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的生命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一般不愿意直接接受教师预设的“程式化”过程的教学内容,而更愿意在教学过程将教师讲授的内容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生成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从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呈现或直白地告诉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生命教育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肖川.瞭望“生命教育”的风景线.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
  [4] 吴康宁.转向教育的背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刘铁芳.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候晓明,胡修金.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背景、内涵及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