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需要,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的某一阶段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结果[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起指导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新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从教育理念层面拓展到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在教学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策略、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对教学目标的实效性重视不够。部分中小学教师由于教育理论缺失和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形似神非,缺乏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鉴于此,笔者开展新课程教学目标实效性问题研究,旨在提高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探寻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新起点。
一、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不同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从教育的研究范式看,“农业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将过去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让受教育者传承人类社会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工业社会的教育是要人们分析社会现实,让受教育者能够适应当时的社会,掌握在当时社会需要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受教育者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在这个基础上,让受教育者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2]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的社会形态决定了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范式的多样性。就整体而言,工业化、城市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形态的主流,因此,教育研究范式应具有立足工业社会,着眼信息时代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研究教学目标的实效性问题,我们首先对教学目标的结构要素加以分析。
1.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其实质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化过程,其中包含着教师的教育哲学思想和教育价值取向。当前,影响我国的教育思想主要有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主知主义、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化思想。这四种教育思想的教育价值取向各有侧重。主知主义重知识与技能,主张在听中学,实用主义和结构主义重过程与方法,主张在做中学、在发现中学;人本化思想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张在参与中学。这些教育思想产生于欧美不同历史时期,与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完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使命,其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不平衡,广大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和传统教育思想浓厚,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念占主导地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客观存在着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其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需要加强引导,分类指导,逐步过渡。
2.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当前表述教学目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认知观的表述方式。这种方式强调运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往往使用表现内部心理过程的模糊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欣赏”等。这种方式有利于对教学目标的概括,但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以此评价教学质量比较困难,容易导致目标泛化。二是行为观的表述方式。这种方式是运用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变化来描述教学目标,从“对象”、“条件”、“行为”、“标准”四个方面加以界定,表述教学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完成所规定的行为,学习结束后应达到怎样的学习标准,使学习目标具有可测性。三是内外结合的表述方式。这种方式提倡把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结合起来描述教学目标。不同表述方式产生的效果各不相同。新课改以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其教学目标更需要行为观的表述方式。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的“上课计划”,还是学生的“学习计划”,更应该发挥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新课程教学目标必须针对学生,让学生成为目标的主体。
二、教学目标实效性的基本特征
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实效性应具备以下特征。
1.教学目标的时代性
教学目标应该客观反映社会发展对学习者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类社会正在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化时代迈进,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升和教育思想观念的日益更新。我国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创造型人才。教学目标的时代性是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实效性的客观反映。
2.教学目标的客观性
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学生发展目标,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提高教学目标的实效性。教学目标的客观性是教学目标主体定位的客观反映。
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应该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需要运用行为观的表述方式,做到明确、完整、具有层次性。明确是指通过教学目标可以观察到学习结果。完整是指教学目标既有反映质与量的行为目标,又不忽视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定性目标。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把知识和对待知识的态度截然分开,也不能离开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而空谈对该事物的爱憎。层次性是指教学目标并非一刀切,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实现区别对待。同时,教学目标能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且各课时教学目标要全面而有侧重,不可能涉及和解决学科的全部任务。教学目标可操作性特点对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提出了客观要求。
三、提高教学目标实效性的策略
1.提高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技术水平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终结性行为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落脚于学生的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活动结果的可预见性、可控性和可测性,需要对行为主体、行为方式与情境、行为结果、行为标准等因素作出准确、清晰的描述,达到整体性、有序性、适度性、可测性的有机统一。有效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恰当、具体、完整。明确是指教学目标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强化教学活动效果的可量化性;恰当是指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起点准、落点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具体是指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情境和标准的描述要明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尽量具有可测量性、可操作性;完整是指教学目标要从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出发,科学整合与选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和谐、主动发展。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深刻领会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体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
2.选择恰当的表述方法
新课程倡导关注学习结果,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情感。其三维目标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具体化为思想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准确表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述方法。思想性目标是基于对哲学、经验、意识形态或政治需要等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的把握,主要体现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思想性目标具有规范性、普遍性、模糊性的特点,其常见的表述方法为:使学生掌握(理解、了解、认识)……,使学生受到……教育。行为性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主要体现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行为性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其常见的表述方法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是在学生、教师和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随机产生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教师和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体现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中。其常见的表述方法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并发展学生的……发展性目标是把学生在教学情境“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作为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发展性目标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在……活动(或过程)中,使学生获得……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实效性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教学目标实效性的有效策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标为依据,运用行为观的描述方式,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达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