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探讨

2011-12-29 00:00:00张振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6期


  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良好的素质,21世纪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素质教育变得更加重要。素质教育推进难,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片面追求学历的人才观、社会不当的用人观,直接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并通过家长将压力传递到教育系统。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老师、校长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理想追求与满足家长愿望、适应当前教育评价机制的双重要求下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因此,逐步扭转不合理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在全社会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评价体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已成当务之急。我们怎么才能提高素质教育呢?首先改变教育观念,第二转变学生观,最后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培养思维,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考试。
  所谓素质教育,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首要责任在政府,在教育部门的最高层。因为改革是一个从上到下、循序渐进的过程,上层的行政措施不够强劲,下层的局面必然也无法根本扭转。从课程选择和设定上来说,就必须权力下放,应当以教师、家长、学生和专家为核心,共同来选择和设计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逐渐形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教育格局。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由于应试教育较片面地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日益显现,因此,被人们视为是学习效率低下的教育模式,被认为填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的学习。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占用了学生大量精力。
  在教学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是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可以看出,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不排斥必须的考试,只是考试的方式、数量、评价方式不同,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素质”有无客观标准?“创造力”能否教出来?
  “应试教育”强调用“客观标准”来考查学生,这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妨碍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就算我们摆脱了“唯智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吗?问题是“素质”的高低从何判断?需不需要一种“客观”的判断标准?如果不要,那凭什么说如今的教育素质不行,又凭什么评价可能的新式教育是否提高了人的“素质”呢?反过来说,如果“素质”的高低可以用“客观标准”来考核,那么,这种“客观标准”同样会束缚学生思想,造成与所谓“应试教育”类似的弊病。其实目前,“学生负担”的实质是“竞争负担”。而“作业负担”、“考试负担”都只是表象,不从根本上缓解“竞争负担”而只是减少考试,结果只能是学生负担未减,知识结构却可能更加畸形。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现在我国技能人才紧缺,影响到经济的质量性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推崇宣扬孩子要上大学、找好工作、坐办公室、当大官、做某某家,很少说上学可以学技术、长能力、踏踏实实谋生。在这样的教育大气候下,当然很少有人学习专业技术、向技能型人才发展了。现在部分地区出现的大学生回技校再造现象,实在是对应试教育的一个很好讽刺。但是,考试制度不能丢。把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全归结到考试制度上,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没有了考试制度教育问题可能更多更大。
  三、“应试”作为手段,是无奈而又“不坏”的选择
  如今的教育的确问题很多。相对而言,“存量知识”容易以“客观标准”考试之,而创造力与人文精神就很难用“标准答案”考出来,因而单纯强调考试的确容易助长唯智主义。但这并不能说,弱化、淡化考试就能加强创造力或人文精神教育。创造力或人文精神怎么“考”,不仅中国教育界没解决,就是国际教育学界也没解决。创造力或人文精神如何能在学校里“教”得出来,这本身就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仅在教育界内部解决。激活创造力、弘扬人文精神更多地有赖于社会机制。都说英美式的教育不像东方教育那样束缚学生,有助于培养创造力,但如果把那样的教育方式搬到我们这样的社会机制中来,只怕是学生的知识水平会下降而创造力却未必会提高。
  在教育过程中的成就评估、资源竞争、资格认证等方面,即在解决“谁来学?谁学得好?怎样算学成?”的问题上,以“应试”为主的体制应当算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我国与西方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经过不断探索,各自都在教育与人才选拔方面发展出了考试制度,这并不是偶然的。无论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比凭门第、出身、关系、背景,凭财力,凭有权者或其他人主观色彩浓厚的举荐等来取人,都要好得多,因此,即使我们能找出某些国家用非考试的办法分配教育资源而取得成功的事例,也需要考虑这些国家与我们不同的社会情况,因此,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背景来谈教育,脱离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来孤立地谈“教改”。如果一般地讲考试作为分配教育资源的办法属于不得已的“最不坏”之举,那么在我国的特定条件下恐怕更是如此,如今我们应该更严格地限制举荐之类的“非考试办法”。
  在东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背景下,只要高考制度不改变,就不可能迅速改变为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目前存在弊端,但是已经比较成熟,要迅速改为一种不成熟的教育体制更不可能,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是应试教育。
  四、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
  应付考试的教育也是一种能力的教育,只是单方面强调了应付考试的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学科教师,他要提高他那科的应试能力,无可厚非;家长望子成龙,希望考入好点的学校,心情应该得到理解,没道理指责家长,做教师有责任让孩子考最好。而不管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诸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强调应付考试的能力的提高,共性是根本的,学习文化知识,差别是多和单。
  五、结论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不管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不是第一线的教师和校长能左右得了的,但是,在应试教育下,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渗透着素质教育,所以,在应试教育中,老师难免还会有意无意地传递着应试信息,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从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可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势在必行。
  “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和素质教育推进难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当的人才观在作祟,不改变对学历的盲目崇拜和片面的人才观与失衡的用人观,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素质教育培养人应该和市场经济生产产品一样,要“以销定产”。一个学生考多少分不是最重要的,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椿.把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教育研究,2000(2).
  [2] 黎祥君,周义.推行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5).
  [3] 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 蒋景华,王言根,李之保.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探讨.化工高等教育,2002(1).
  [5] 邓翠华.体验、知识、能力、素质转化的重要环节.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