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感悟数学

2011-12-29 00:00:00杨志龙


  关键词:生活实例;生活情境;生活实际;生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59-01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应用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人们对数学的感受、感觉及感情。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这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原型,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比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克、千克”等时,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物体的原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看一看、掂量掂量等,明白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重量。形状和单位名称都是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通过接触,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形成清晰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知识
  
  在教学新知识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十分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联想,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则较难理解和容易混淆的知识便可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可让学生闭起眼睛,摸一摸数学课本、桌面、文具盒的表面,使学生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从而获得对每个面的大小的感性认识,然后再通过各种实物或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使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面积定义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能力的提高,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不仅能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会应用数学知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会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学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每分钟走多少米,需走多长时间。学了时间的知识后,计算一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生活了多少年,有多少个月,多少天、多少时。学习了求平均数应用题后,让学生通过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计算出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四、参与生活活动,形成综合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活动是认识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小学数学要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心理特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深化理解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每立方米沙的重量,让学生求出这堆沙的重量。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