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应与时代发展同步。据此,对冀教版三年级数学教科书中的一有些内容提出商榷与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57-02
一、购物发票问题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中,第40页是“购物发票问题”。这节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解决与单价、数量、总价有关的简单问题。
这个教学目标是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提出的。如果只有这一个教学目标,那么在一课时内是可以完成的。但是,我认为还应该把“学看购物发票”列入教学目标。理由有三:①教科书提出的要求是“读下面的发票,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如果学生不会看发票,又怎能从发票中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②发票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多数不会看发票,有的甚至不知道发票为何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只会计算数学试题,连发票都不会看,还谈何应用?③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果学生不会看发票,这一教学目标又如何实现?
学看购物发票,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品名、规格、数量、单价、金额”等名词,又要指导学生认识大写数字“壹、贰、叁、……拾、佰、仟”等,还要了解发票的作用、为什么要写大写数字等等(归纳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金额总价”可以在学看发票过程中进行)。这些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样,再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包括不连续进位和连续进位两个例题)的教学,一课时之内就难以完成了。
因此,建议将不连续进位和连续进位的两个例题分在两个课时内,或者将学看发票安排在前面较容易学的内容之中。
二、48÷2与48÷3
在同一本教科书的第42页,有这样一道例题:“妈妈买来48枝玫瑰,平均插在2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多少枝?”这是第一次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这个例题时,引导学生列算式48÷2以及48÷2的计算,都轻松完成了。接下来的内容是“试一试”:“把48枝玫瑰平均插在3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多少枝?”
这个“试一试”可把学生难倒了——列出算式48÷3之后,独立试算成功的几乎没有。大多数学生是在经过指导后才完成的,比教学48÷2还费力。我问过几位老师(正在教或教过三年级数学的),结果,虽然他们的教法各异,但教学效果却差不多——有的是“夹生”吃下了48÷3,但又不得不在下一课时对48÷3重新进行了教学;有的甚至用了3课时才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除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的,而从表内除法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不符合知识的迁移规律;从加减乘法的笔算到除法的笔算,也都不符合知识的迁移规律。所以说,从表内除法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一个较高的“台阶”。
而从48÷2到48÷3又是一个较高的“台阶”——对于48÷2,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都能被2整除。而48÷3呢?被除数十位上的4除以3有余数1,这个“1”怎么处理呢?学生很难“试”出来。
老师刚刚“扶着”学生攀上一个高“台阶”,就让学生独立攀另一个高“台阶”,显然是不易完成的,何况有的学生攀第一个“台阶”就已经很费力了呢!
因此,建议将48÷3“升格”为例题,另外安排“试一试”的内容。(下转第61页)
还有,学生还没有学过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的除法,就让学生计算40÷2,也显得有点突然(虽然这不是难题)。
三、公历每月天数歌诀
同一版本的《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1页,有一首每月天数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只有二月二十八。”
在教学中发现这个歌诀并不很便于学生记忆每月的天数,原因是:不整齐;月份不全。于是,我对这个歌诀进行了修改: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都是大;
四六九月十一月,小月三十永不差;
闰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
修改之后的歌诀,更便于朗读和记忆,教学效果很好。为了便于朗读和记忆,建议对教科书中的歌诀进行修改。
四、乘法的验算
同一版本的《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0页,有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紧随其后的“练一练”第2题是“先计算,再验算”。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还没有关于乘法的验算的内容,甚至连一句引导、提示学生进行验算的语言也没有,为什么突然就出现了要求学生对乘法进行验算的练习题呢?
建议在本页或上一页的例题中增加有关乘法的验算的内容。
五、“五一”放7天长假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7页的“练一练”第2题是这样的:“‘五一’放7天长假,同学们在谈假期的活动计划……”
现在,国家法定假期已经作了修改,“五一”只有一天假(与双休日合起来可以放3天),不放7天长假了。所以,建议对此题进行修改。
六、“24+45=69(角)=6.9元”这个算式合理吗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8页,出现了这样一个算式:
24+45=69(角)=6.9元
初看这个算式,并看不出什么问题。但细一想,却发现它是不合理的。但凡连续相等的式子(例如“脱式计算”),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去掉其中的任何“一节”,等式仍然成立。例如,在“7+8=6+9=15”中,不论去掉“7+8”,还是去掉“6+9”,或者去掉“15”,等式仍然成立。而上面的式子,如果去掉其中的“=69(角)”就变成了:24+45=6.9元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建议把这个式子分成两个等式:24+45=69(角) 69角=6.9元
当然,如果写成下面的形式,也是可以的:
24角+45角=69角=6.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