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识字中的“会认字”和“会写字”提出的不同的数量要求,但是,在按课标编写的教材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原因在于对认写分流的科学体系建设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搞清认写分流的目的意义、理论根据和方式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识字教育;科学发展;认写分流;写字训练体系;写字方法;写字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31-04
一、识字教育科学发展需要进行认、写分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淮(实验稿)》对小学三个学段的汉字学习做出了认写不同量(认多写少)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在“教学建议”部分又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中的“会认字”和“会写字”提出的不同的数量要求,实际上就是主张“认写分开,先认后写”,认字与写字实现体系“分流”。《课标》立足于对过去识字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四会”要求进行了科学校正,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是完全符合识字教学实际的,是正确的。
但是,对于新课改中这个可以大大提高识字效益的创新之举,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的苏新春、周美玲在《四套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用字状况调查与思考》(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2页)一文中公布了他们对人教、苏教、北师大和语文四个版本1~12册教材的调查结果:课标规定小学6年累计认识3000字。但是,多套教材的字种数突破了这个规定,超量最少的是苏教版3259个,最多的是语文版3662个。对会认字的安排只有人教版是3000字,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分别是1288和1796字,离3000字的要求相差很多。课标规定小学6年累计会写2500字,除了人教版符合要求外,其余三个版本不是多安排,而是少安排。以上情况告诉我们:多套小学语文教材在认字和写字的安排上是不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
为什么按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却不符合课标标准的规定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课程标准对会认字与会写字,存在着只有字量的规定,没有字种限制的弊端。其次,是教材的编写者没有对课标进行认真的研究,在还没有搞清楚字种与会认字、会认字与会写字、总量与学段量的关系,还没有理清认写分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策略,并进行科学、准确的说明与设计的情况下,就凭借过去的经验、套路,仓促地、开始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样,不但不能通过教材编写弥补课程标准的不足,反而放大了它的弊端。
这一切说明,识字教育中对字量、字种和字序研究,对认写分流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大大落后于教材编写和识字教学的实践需要,制约着识字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语文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
过去,识字教学不仅要求认字与写字齐头并进,而且必须做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从识字的目的是为了用字的角度看,把“四会”作为识字的要求没有错的。但是,这种“一箭四雕”的教学安排,无视写字难于认字的事实,忽略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是让写字拖了认字的后腿,影响了语文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开展认写分流的理论研究和内容体系构建,为识字教育的科学发展出谋献策。
二、认写分流的理论基础与相互关系
认字和写字既是两个不同的活动,又是的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学习活动。它们分有分的依据,合有合的理由。
1.认写分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一,实行认字与写字分流,是由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儿童的记忆能力,特别是机械记忆能力很强,要求他们记住学过字形和字音,并不是一件难事。可是,若要求他们对学过的字都能够要做到会讲、会用,就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不丰富,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他们识字的数量有限。所以,很难准确地辨析形近字,讲述字理。他们还不能总结和把握汉字的音、形、义变化规律,不能说出多音、多义字的不同义项和全部用法。先认后写,也就是先易后难,这是科学、理智的选择。
第二,实行认字与写字分流,是由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认字属于“脑力劳动”。儿童入学时的大脑发育程度完全能适应认字活动,并且具有非常大的潜能,可以快识字、多识字。写字是需要技能的“体力劳动”。儿童入学时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体能,但是,由于生理发育程度的限制,特别是手及腕部小肌肉群发育尚不完备,决定他们还不能长时间、自如地从事写字这样一种精细的劳动。而一种技能、技巧的形成,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也需要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所以,从尊重儿童的生理特点出发,我们不应当对儿童的认字和写字这两个难度不同的学习活动,提出同样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不一定非得同时进行。
第三,实行认字与写字分流,是由汉字的学习规律决定的。
认识汉字,是先见到字形,并让它与学习者记忆中已有的音和义建立起联系,然后以一定的线索把它保存、记忆下来。写字,是把记忆中保存的、代表某个意义、持有某个读音的一个文字符号,以书写的方式再现出来。从认字到写字完成了一次“识记——保持——再现”的记忆过程,也就是从字形到字音(字义)再回到字形的认知过程。这过程就是识字活动的完整程序。汉字是形义文字,先认后写,是汉字学习的特有规律,必须遵守。
第四,实行认字与写字分流,是由它们在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交际中的认读和书写是两种不同又互相依存的交际方式。认读文本是被动认字,认读者没有选择的权利,必须有较多的文字储备。书写文本是主动用字,书写者有选择用字的自由,只使用自己已经会写的字。两种活动的用字数量的是不同的,使用的字种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会认字与会写字的学习不做统一要求,是完全正确的。
第五,实行认字与写字分流,是借鉴历史经验的结果。
过去,认字与写字同时进行,认一个,写一个,抄几十遍,师生疲于奔命,写字拖了认字的后腿,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益。而古人认写分离的识字经验、现代许多认写分流实验的经验,都已经充分证明了按照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实行认写分流,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进行认写分流的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参照。
2.如何认识会认字与会写字之间的关系。
认字和写字既是两个不同的活动,又是的两个联系密切的活动。
认字是写字的基础。不认识的字,不能写;会写的字,一定是认识并且记忆较牢固的字。
写字是检验和巩固认字效果的重要手段。认识的字,不会写,永远也不能证明你真正认识了,会应用了;只能认字,不会写字的人,是个半文盲,永远也脱不了“盲”。认字后不写,很难记住,难以到达巩固记忆的目的。永远不会写的字,就不能在写作中应用,只能证明你还不认识这个字。
从识字目的和用字要求的角度看,“会读、会写、会讲、会用”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从识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角度看,“分流”又是必要的。任何教学方法、策略都服务于教学目的。分流不是否定“四会”,而是科学地、分步地实现“四会”。无论是时间顺序上的先认后写,还是数量比例上的多认少写,其中的“分”都是为了“合”;先“分流”是为了达到后来的 “合流”;“分”是相对的,“合”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先分后合的关系。认字与写字分流,实际上只是儿童早期识字时,为了处置两者相互干扰问题,而选择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和策略。成年人和有较多识字经验的人,并不需要这样的策略。
课程标准对一个学段提出会认和会写两个不同的数量指标,有“会认3000字”与“会写2500字”的提法。会认字多,会写字少,表面上看,是数量多少的安排,实质上是时间先后的安排。这里的少写,不是不写某些字,而是把某些字放到后面去写。一、二年级不写的字,不等于三、四年级也不写;小学不写的字,还可以到中学去写。所以,两种字在某一个学段有数量多和数量少的不同安排,不是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的表达,而是化解矛盾、减轻负担、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策略的选择。
识字中的会认字与会写字与读、写用字的字量和字种是想关联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对用字的要求有多有少,所以,两者不同步,又存在必然性与合理性。
有些字如“尴、尬”,很多人会读,不少人不会写,或写不准确,这是常有的事。有些字不认识,却可以在听了别人说出它的样子之后,能够正确地写出来。假如你不会写“深圳”的“圳”字,有人告诉你说“是土字旁加一个“四川”的“川”字,因为你会写土字旁,又会写“川”字,所以,你一定可以准确无误地写出从未写过的“圳”字,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会认字与会写字在一个人身上会出现某些不一致的情况是正常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可以允许一个人会认字与会写字的字量不同量、字种不统一的现象可以长期、大量存在。为了提高识字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尽量增加会认字与会写字的的重合度,缩小差异度。
三、对写字训练内容、方法科学体系构建的建议
“认写分流”,可以在时间上分流,即先认字后写字。也可以在数量上分流,即多认字少写字。处理好时间先后与数量多少问题,可以提高效益。但是,都是权宜之计。真正解决识、写相互制肘问题的方法是内容体系上的分流,即认字和写字自成系列。从体系上分开后,时间的先后与数量的多少问题,可以一并解决。只有从体系上分流,才能做到科学、有效。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单独编写写字课本和练习册,独立进行写字练习。但是,课本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进程,必须与语文课的识字教育内容紧密配合,落实写字训练的内容,不能另搞一套。不论是否单独设课,写字训练都不能没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必须通过例字的选择和技能训练点的设计、布局,来体现分流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
1.写字训练内容体系建设的建议。
安子介先生曾建议,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可把汉字分成构字能力强的812个基本单字,56个部首和75个变体部件,在写字时进行“组装”,就能写出3800个不同的单字。写字训练,可以通过例字来进行。通过例字进行书写训练,免去了逢字必写的重复、繁杂,不仅能够落实“多认少写”的数量要求,还能节省时间、减轻负担,提高练习的质量。
写字训练内容体系的设计,就是例字的选择和安排。选择例字,既要依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注意选字的准确性、示范性和科学性;又要考虑与认字的关联——一般是已经认识的。
例字练习顺序的安排,既要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典型到特殊、从容易到困难的训练难度的纵向衔接,还必须兼顾不同类别字的横向集中。构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能力、心理生理特点和语言发展需要的体系,有利于儿童把握构字的基本规律,形成写字的技能、技巧。写字训练内容体系,大体分为四个单元,在两个学年内完成。
第一单元,结合基本笔画、笔顺、部件知识的学习,从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入手,了解部件的种类和作用,练习书写笔画最简单的、构字能力强的独体字。这一单元,是基础的基础,花的时间要多,要注意传授字理知识,把握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夯实基础。
第二单元,选择笔画多、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独体字进行练习。要把功夫花在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上,强化对重点字、难写字的记忆和书写练习。
第三单元,选择结构类型最典型的合体字进行练习。了解汉字间架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偏旁、部首的变化和搭配规律。这个单元是写字训练的又一重点。要注意在例字中寻找规律,在规律的把握中提升书写能力,取得少写胜多写、不练也能写的效果。
第四单元,选择结构特殊的合体字进行练习。要把功夫花在细微差别、特点的比较上,加强对特异性字体的记忆。
我们相信,只要按照上述设想把写字训练的内容安排好,再加上科学指导,严格训练,就可以打好基础,化难为易,把字写好。
2.写字训练方法体系建设的建议。
写字,是人的一种技能。一种技能的形成需要时间、反复和过程,不能企望一蹴而就。所以,写字训练的方法和策略同样不能忽视。这方面需要说明的问题很多,下面只强调三点。
第一,在训练程序上,要先讲解、示范后独立练习。
写字技能的训练和其它技能、技巧的训练一样,都要从学习、模仿开始,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都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没有课堂的讲解、示范,过多地依赖学生回家抄书和照着黑板反复抄写,都不是科学的办法。基本功的训练必须科学、有序。
任何技能、技巧的形成,都需要有经验的人进行指点、示范,不能全靠个人体悟,写字也是如此。比如,如何握笔,如何控制笔画的走势,如何控制用笔的力度,都需要教师进行集体讲解、示范和个别辅导、纠正。没有个人的多次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形不成技能和技巧,也就没有训练的效益。
第二,在训练方式上,要先虚后实。
写字实质是记忆的再现活动,是内部言语的外化行为。“再现”或“外化”的方式不是只有用笔在纸上“实写”这样一种方式。识字教学中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采用“虚写”的方式练习写字。如 “描书”、“仿书”、“书空”和“说字”,不仅是识记字形的有效方法,也是练习书写最便捷的方式。
“描书”,就是用手指为笔,按着笔顺规则,模仿、描画课本上、字卡上或黑板上的字,进行书写练习。在字帖、练习本上“描红”,也属于“描书”。“描书”可以经济、方便地进行笔画、笔顺练习。
“仿书”,用手或其它相似物代笔,边看样字,边在桌面、手掌、封面上进行模仿练习。在字的整体“搬家”过程中,记住了字的形体特点,练习了书写,为“实写”奠定了基础。
“书空”,以手代笔,以眼前的天空为纸,根据记忆和书写规范,边说笔顺名称边做书写动作。不仅达到了练习书写的目的,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儿童的写字积极性,可谓一举数得。与让儿童机械地抄写数十遍的做法比较,不仅省时、省力,也因“隐形”而减少了高、严要求带来的压力。
“说字”,用口述的方法再现记忆中的字形。说字与写字的不同,不仅表现在是否用笔和纸方面,还表现在不是按照字的笔画顺序一笔一画地说,而是以构成字的基本部件或独体字为结构单位,以字的间架结构方式为线索,描述字的间架结构;或者通过熟悉的字之间的 “合成”、“置换”、“增减”、“填充”等方法组合字。这些方法以汉字的结构知识为纲,以熟字带生字,以口说代笔写,既学习了新字,又复习了旧字;既再现了字形,也巩固了字音;同时还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这种类似猜谜一样的教学活动,也是激发儿童识字、写字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描书”、“仿书”、“书空”和“说字”搭起了由认字向写字过渡的阶梯和桥梁,分散了识字初期的难点,为写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会产生不写字胜似写字的效果。这些活动,既可以单人练习,也可以群体练习,群体练习中相互提醒,彼此竞争,没有心理负担,充满情趣;活动中眼看、口说、耳听、手写、心想,多种感官参与,方便且高效。
第三,在写字要求上,要作到先宽后严。
认写分流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学习策略。后写和少写,目的都不是不写,而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写。儿童入学初期认是主要矛盾,写是次要矛盾。当然,小学语文可以先不写,但其它课程不能不写作业,且技能的培养又绝非一日之功,早晚需要起步。所以,不写不是明智之举,少写字数和次数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放宽对写字的要求,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课标要求“做到写规范、端正、整洁。”这是个伸缩性很大的标准,掌握起来很困难。老师和家长常常是把课本上铅印的字作为标准,以老师的爱好或成人的水平为标准,往往对初学写字的儿童提出不适当的要求,要求不仅太高、太严,还希望一步到位。这给儿童写字练习造成了强大的精神压力。
如果,我们降低一点要求,只要笔画不缺,结构基本合理,就算正确了,就可以了。以后随着写字时间的延长和数量的增加,运笔技能的熟练,再逐步提出严格的要求,循序渐进地提高写字水平。只要写字标准放宽一些要求,写的次数就可以少了,负担就减轻了,对快识字、多识字就没有干扰了。认写分流的战略意图,也就可以完全落实了。
我们相信,如果能够对写字训练作出如上的科学、有序安排,选择好方法、策略,就做到少写字,写好字,从而大大减轻儿童识字阶段的负担,提高识字的综合效益,尽早实现阅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美玲,苏新春.四套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用字状况调查及思考,第二届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3]董兆杰.漫话识字课改.见www.x5dj.com/识字学堂.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