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需要四个优化

2011-12-29 00:00:00程占山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重点,而有效教学是提高质量的关键。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现象,教师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切实搞好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2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工作重点之一,而有效教学是提高质量的关键。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感叹,小语教学费力费时,低效或无效,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开齐开足课时成为现实,再像以前那样靠增加课时、打疲劳战来提高质量是不可能的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践行四个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一、优化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盲目的甚至没有意义的。
  教学目标要重点突出。那种认为每篇课文都必须从三个维度、从多个方面确立大而全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认识是错误的。如果老师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课堂将臃肿不堪,学生将应接不暇。为此,教师应对众多目标做好选择取舍,依据学生认知水平,针对年段目标,每堂课制定一两个“主打”目标,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尤其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如阅读教学,第一学段是词句训练,第二学段是语段的训练,第三学段是篇章训练。再如“解词”这个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定位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提出的是“理解”,是“体会作用”。第三学段定位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出的是“推想”,是“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不管文章体裁、特色如何,均提出相似的教学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本课写作方法”等,是放之四海皆准,至于学哪些字,悟哪些法却不曾提及。这样的目标,老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又学什么,怎样学呢?所以,目标设计越具体明确,越容易把握操作,有效率就会越高。为此,一则用“默写、说出、列举、认读、复述”等外显行为的动词表述。二则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都应清楚、明白,甚至有必要直截了当点明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怎样的人、事、物等。比如人教版《桥》一课的目标3、4,教参分别表述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显然这太笼统了,没有个性了。我们可以结合课后习题来确定与表述。《桥》课后练习题2是:“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只要学生能说见解,就说明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目标3不妨改为:能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如果再加上方法和过程目标,还可以表述为:能认真读书和进行交流,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同样道理,目标4也可以改为:能找出并说说课文表达上的特色,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可见“说说”“找出并说说”这些词语比起“理解、体会、领悟”等要具体、明确,可测、可评得多。另外,细化分解教参目标,使课时目标具体明确也很重要,如“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第一课时确定为正确、流利,第二课时确定为有感情,这样落实起来就有了抓手。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凭借,其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核心因素。当前小语教学的内容选择存在着一味追求多学科综合、一味热衷开放探究、一味贪多求全等问题,那么,怎样选择教学内容最有效呢?
  摒弃面面俱到。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思考得越深入,教学内容就越庞杂。到底哪些该舍,哪些该留,常常让执教者无所适从,“面面俱到”,结果是“蜻蜓点水”,“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我们的教学要尽可能的把非本质的东西从内容中清除出去。教学中既要做加法,在文本关键处,不断丰富它;又要做减法,减去教学中的“累赘”。譬如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教师大可不必一段一段地逐段析读,而是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段,对文本的内容重新进行有机整合。这样的教学,既有开放的时空,又简洁明了,容易实现高效率。比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只要抓住“母亲竟然这么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心里很难过”这三个点来组成教学内容,架构课堂就行了。
  坚守语文味道。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科学、得当,关键要看教学的取舍是否植于语文的“根”,即语文的本质。无“根”的教学取舍很有可能出现“当取反舍、当舍反取”的现象。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常常会得“意”而忘“言”,在文本承载的内容上大探其究竟,感受文本内容,过度放大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语言“工具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行走在语文的路上”。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课文内容学习结束之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内容:“课文写的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应该写‘我’就行了,可为什么还要写护士呢?请大家回头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护士的语句,想一想写护士的目的是什么?”此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也帮助学生体会到“烘托”写法的运用,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三、优化教学方法
  
  如今一些课堂,教学方法上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直观创设情境,都要让学生表演、作画,多感官参与,都要进行小组合作,议论纷纷。这样的课堂有什么实效呢?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而能力是不能靠理解这条途径养成的。“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作,还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应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特征,注重学法指导。例如《五彩池》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方法:1.多种形式的“读”。慢“读”,读准字音,划分句子与段落,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引“读”,教师提示,学生选择课文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挑“读”,抓住课文中心句、重点段带有倾向性的研读;速“读”,在规定时间里读完某句、某段或全文,以训练学生的速度。2.灵活多变的“说”。说句、复述、独立描述等,如读句“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呢?”要求学生按如下三种句式回答:因为……所以……、所以……是因为……、……所以……,又如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为什么‘五彩池’不在天上而在人间?”。3.扎扎实实的“写”。用缩句、扩句形式改写句子,用填词、换词、补充等方式组词,用提供的词语写话,看例句仿写句子等,如指导学生欣赏“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后,提示思考句子用“宝石”比喻什么?着重描写句中哪个词?学生把“灿烂的阳光-不同颜色的光辉-宝石”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构句思路。接着提出例句让学生仿写比喻句:弯弯的月牙挂在天边,像________。满天闪烁的星星像________。整节课,以训练为主线,听、读、说、写紧密结合,课堂生动活泼,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做到有效果,有效率。
  
  四、优化教学环节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乐的事情。我们没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那么深奥。比如:你是怎样体会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教学环节要简化、优化。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在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三个环节。第一,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问题理清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第二,让学生读书思考“‘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涵,感悟出“我”对珍珠鸟的宽容与喜爱,珍珠鸟的纯真和可爱,从而使学生由事明理,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第三,让学生读书,通过美读体验“他们创造出什么样的美好境界”,从而使学生由明理到生情。这样引导学生读书体验、感悟、欣赏、评价,人人都有较为充分的自学体验的时间。三个问题,解释了读书感受的三个层次,“事——理——情”步步推进,学生的认识也步步升华。
  此外,优化教学媒介、优化教学语言、优化学习渠道等也是搞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夯实教学功底和文化底蕴,为有效教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明选,李 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51~52.
  [2]李洪祥.探寻文本的适度解读厘定教学的合理取舍[J].小学教学研究,2009,(10):09.
  [3]周金珠.加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0,(8):17.
  [4]孙景华.彰显本体打实基础[J].小学语文教师,2005,(4):10.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