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评课是中小学普遍采用且专业性很强的教研活动形式,须对课堂教学有深刻认识和对评价标准有正确理解。要科学地运用评课的基本策略,使评课真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活动。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课;教研活动;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12-03
评课是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研活动形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如何优化评课活动,使评课教研活动更有价值,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反思以往的一些评课活动,存在着“僵化硬套”、“任务取向”、“敷衍了事”等问题,效果不甚理想。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是专业性很强的教研活动,需要对课堂教学有深刻理解,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正确的认识与把握。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性评价、教学要素及矛盾关系的分析、教学评价标准的把握、评课文化的营建等,必须讲究策略。为科学、准确地进行评课、充分发挥评课活动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活动,我们要掌握评课活动的基本策略。下面就评课活动的基本策略作些探讨。
一、整体把握与具体分析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生成性的活动系统,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下教与学的生态活动,是教师学生观、教学观的反映,也是学生学习态度、观念、方式、习性的反映。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复杂多变,但评课是有标准的。一些地方、学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不同角度制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但评课不能是评价“标准”的僵化硬套,因为具体教学的每一节课都有不同之处,各有特色。评课既要看课堂教学整体优化情况,又要具体分析教学个性特点,这就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标准”与具体分析相结合。
所谓整体上把握,就是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统一的观点和发展创新的视角去考察每一节课。从教学思想上,看是否符合基本教学理念和行为规范,是否有正确教学思想灵魂贯穿其中;从教学局面上,看课堂教学诸要素是否和谐,教学各方面关系是否协调;从课堂教学常规结构要素上,看是否要抓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看课堂教学是否整体优化。
所谓具体分析,就是用联系的观点,从一个因素与另一个因素的因果关系上对课堂教学要素进行分析,看是否和谐一致。可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一堂课,从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与学关系等诸多方面作具体分析,去评价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点,使评课具有全面的客观性。例如,看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即与教学效果联系起来看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并未出现知识性错误,但教学内容、要求却脱离学生“最近发展区”,以致多数学生感到“太难”,或时间不够用而未完成教学任务,就很难说教学内容安排科学、适当。又如评价教师的教,也许教师语言很流畅,但却较多的占据了课堂话语权,而学生仅处于被动静听状态,这就要将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看其教学效果。可见,只有坚持整体把握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每一节课。
二、教学效果与过程方法评价相结合
一堂好课,最终落脚点是看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效果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的消化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度。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评价要素,但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密切相关。例如,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达到目标要求,相关的因素很多:教学内容、要求适度,教师精讲、启发好,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等;学生有问题意识,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得好,能提出有见解、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成果。有的课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或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其原因可能是在某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讲解占用了过多时间,或教材处理不当;在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课堂上,如果学生吐字普遍不清或读音不准,或与学生基础有关,或与教师训练要求不够有关。
把握效果与过程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就事论事,不孤立分析效果,而要用因果联系的方法具体地分析教学得失,做到客观、准确地评课,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才能有利于探寻教学规律,不断改善教学工作。
三、课堂物化因素与人的因素评价相结合
课堂教学要素诸多,且是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从物化的要素来说,涉及到教材、教具、课件以及教学方法等,评课关注它们是必要的,但教材、教具、课件的使用、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是由人来掌握的。在评课中,要用联系的观点把课堂教学中的物化要素同人即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例如,分析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要具体分析教师在教学的某些环节讲解所占时间与学生活动所占时间的合理性,而不能笼统的泛泛而谈。在分析教学导入、新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具体环节时,都要结合人与物的教学要素来作评价。
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评课观念,以学论教,既要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即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怎么学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等等。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时,关注点也要指向学生的学,例如,看教师是怎么指导学生学的,教师的教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法等等。在评课中,把课堂教学中物化因素与人的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抓住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把重点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评课才能评到点子上。
四、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评课的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是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和灵活运用好“标准”,去评好课。尽管一些学校所制定的“标准”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既然是“标准”就必有一定的理想性和完善性,对课堂教学起到导向、引领作用。这就是,“标准”的理想性。然而,“标准”只能是基本的大致的评价框架,很难把课堂教学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都包罗进去,否则,反而会把“标准”搞成僵化的教条,不利于教学的创新,使课堂失去活力。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重在引领,而非限制。
由于教情、学情、校情的不同,由于年级、学科、教学环境等因素不同,由于课堂教学因素的不确定性,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具有现实性和特殊性。评课需要把握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评课标准。既要从总体上看是否符合“标准”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又不能机械地用“标准”去僵化地“套评”不同情况下的课堂教学,防止把课堂教学评“死”,把人心评“灰”。评课需要从宏观把握,从现实着眼:把握教情,看到新老教师、学科、课型的不同;关注学情,看到学生基础、所处环境不同;看校情,注意到城乡、环境、条件不同,等等。课堂教学是活的,评课要把“标准”用活,把人激活。
五、平等交流与合作研讨相结合
评课是具有知识性、技术性和学术性的研究活动,需要营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评课文化环境,需要平等交流与合作研讨相结合。
1.强调平等性。
首先,评课者与执教者要平等交流,要尊重执教教师。虽然评课人的角色、地位有所不同,但在对知识性和学术性问题的探讨与批评中都应抱有平等、平和的心态,切忌居高临下、主观武断。教师执教的每一堂课都具有特定背景和具体情况,在通常情况下,评课人需要先倾听执教教师的“说课”,以对听课有进一步的把握和理解,之后再平等对话,使评课更接近客观实际。其次,评课者之间也需要平等交流,无论是教研员、教学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谦虚谨慎,心态平和地交流对话,和谐互动,说真话,使评课做到“真评”。
2.强调合作性。
评课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听、评课合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合作机会,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研究。”[1]要使评课不停留在一般的浅层次上,对一些知识性、技术性和学术性的教学问题进行有深度的探讨。其中区域性、学区内的听、评课活动,需要形成一个包括执教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和教学管理者等有关人员在内的评课专业合作共同体;而校内的听、评课活动,还有必要吸纳学生参与其中。在评课活动中,主要行为应是对话、分享、共建,而不应是强加、抑制和权力显示。
3.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评课文化。
要改善评课活动的管理行为,要“变强势的行政干预为主动倾听教师的合理诉求,使每个教师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使听、评课成为每个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自觉行为,激发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的积极性。”[2]评课活动需要在真诚、坦率、求真、和谐的基础上进行,参与者有专业热情,有研究心气,实事求是,畅所欲言,共同探讨,才会使评课参与者有所知、有所获,有所进。
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评课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和评课活动的规范性。要使评课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有意义的职业生活方式,增强评课活动的实效性,需要转变评课观念,优化评课活动内容方式,掌握评课的基本策略,在科学、准确评课上下功夫,在评好课上做文章。
上述评课的基本策略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互补性,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把握,综合运用。至于所提出的评课基本策略的完整性、可操作性,还有待评课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尤 炜.听评课的现存问题和范式转型——崔允漷教授答记者问[J].基础教育课程,2007,(11):42.
[2]周建国.听评课:“细事”别做成了“粗活”[N].中国教育报,2009-10-13,(5).
【责任编辑 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