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实施“活动单教学”策略的初步探索

2011-12-29 00:00:00王鑫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中实施“活动单教学”,要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意识和参与活动能力,其主要策略有:重视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及时反馈调整,强化学生参与活动;正确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参与活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活动单教学;学生参与活动;主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61-02
  
  “活动单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单主导下,充分调动自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的活动中,体现主体地位,实现三维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和主体地位的强弱体现的。而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则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转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活动单教学”的五个实践环节流程图: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实施“活动单教学”,关键的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这两方面的培养可以从学生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着手。内因主要是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外因则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外部环境(情景),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过程、活动效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评价,使学习活动不断地得到调控、矫正,进而发展和提高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一、重视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针对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性特点,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宜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运用明显的现象变化激趣生疑;运用有趣的物理、化学小实验引入新课;运用录像、VCD等视频资料调动中年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穿插介绍科学技术新成就、中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等,这样做既可以有效调节学习活动的节奏,又能够再次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 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德国有一位学者曾有一个比喻,非常生动地揭示了情景的价值,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这里情景和知识犹如汤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景之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景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景,从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
  1.依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按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的内容在科学知识上主要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三大部分,教学时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情景创设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景创设,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科版三上第四单元第6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用漏斗倒可乐倒不进去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又如,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第5课)一课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糖水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冲泡糖水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事,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白糖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冲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糖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等等。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再引入新课教学,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景的引导,会感到科学和他们距离非常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2.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在科学学习中,有许多科学概念及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困难,学习效果不佳。这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在课外查找相关的科学小故事,科技发展史、生活中的科学、科学发明史等资料。通过课前摘抄互相传阅,课中讨论小组分享,直至全班汇报交流,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目的。在科学课教学中,一节课往往需要学生多次参与实际操作,这时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活动的效率。比如:教学《测量水的温度》(教科版三下第3单元第2课)时,学生学习了正确使用温度计方法后,为了让学生反复练习使用温度计的技能,一位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出示一个“小脏娃”,要求各个学习小组给“小脏娃”兑一杯42°C的洗澡水,看谁先兑好。这样的教学情景,源于学生的生活,较容易形成知识迁移,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活动中去。
  3.借助直观手段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参与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观察、实验,有实物、图像,还有各种图片、图表和模型等等。在科学课中实行“活动单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借助这些教学手段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比如: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五下第二单元第3课)一课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这一新奇现象的出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再如,教《米饭、淀粉和碘酒》(六下第二单元)一课时,可先演示一个“淀粉+碘酒”的小实验,即先拿出一张预先用淀粉糊写好字的白纸,随后在白纸上喷上碘酒溶液,白纸就像变魔术似的出现了紫色的字。学生充满了疑问,“字是什么写的?”“喷上的液体是什么?”等等。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由于环境的局限,对自然的许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如,教学有关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动物、植物的生活生长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兴趣。
  
  三、及时反馈调整,强化学生参与活动
  
  教与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从师生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教师及时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而教师则可以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看到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看到学生小组学习活动的目标达成程度,然后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矫正,提高学习效率,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科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进步和成功。比如:教学《水》(三上第四单元第1课)一课时,教师将7个装有不同物体的黑色塑料袋发到各个小组观察,过一会儿,教师发现这些三年级的孩子真的不太会观察,有的乱摸一气,有的将袋子直接打开去闻,有的组学生根本没有分工,各行其是。显然,学生的观察进入了无序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控学生的行为,并要亲自示范对于不熟悉物体如何进行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小组分工,积极合作。此外,运用“活动单”进行科学教学中,学生还会经常出现在活动中偏离活动学习目标的现象,这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多深入学生学习小组,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不当之处,及时纠正,方能达到目标。
  
  四、正确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参与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结果总是不断被教师评价的。教师如何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学生科学学习评价最主要的原则应是指向科学学习活动过程,指向对活动中学习目标的肯定评价,而不是进行学习成绩导向的评价,即不是通过比较学生间差异而进行竞争性评价。教师应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学生的努力加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强调谁做得更好,哪组做得更棒。应当在掌握目标导向原则下,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一般来说,多用表扬、鼓励、奖励要比批评、指责、惩罚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单”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