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告诉”走向“体验”

2011-12-29 00:00:00黄秀梅


  摘 要:从“告诉”走向“体验”是平均分概念教学的重大变革。“分桃子”有随意分与平均分,平均分又有分得刚好的与分得不刚好的,还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札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51-02
  
  “分桃子”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什么呢?我的做法是:
  
  一、在“猜客人”情境中,激发“分”的兴趣
  
  1.猜客人。
  师:今天是小刺猬的生日,它准备了许多食物(课件出示:桃子、鱼、骨头)招待客人,根据这些食物你能猜一猜小刺猬请了什么客人吗?
  生:有小猴,因为小猴最爱吃桃子。
  生:有小猫,鱼是为爱吃腥的小猫准备的。
  生:有小狗,常言道“狗啃剩骨头”。
  2.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真棒,一下子就猜对了。你们愿意帮小刺猬分食物吗?我们先来帮他分分桃子吧。
  “猜客人”教学导入情境将教材中的例题和“分一分”中的第2、3小题,用小刺猬过生日请朋友这一情境,把揭示平均分含义的三个活动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二、在“随意分”操作中,体验 “平均分”
  
  1.分桃子。
  出示“分桃子”主题图。
  师:把8个桃分给两只小猴,可能怎么分?
  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后,全班交流:
  生1:一只小猴分到4个,另一只小猴分到4个。
  师:还可能怎样分?
  生2:一只小猴分到2个桃,另一只小猴分到6个桃。
  生3:一只小猴分到3个桃,另一只小猴分到5个桃。
  生4;一只小猴分到1个桃,另一只小猴分到7个桃。
  师:在这几种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可以让两只猴子都满意?
  生:两只猴子分到同样多,都是4个这种。因为这种分法更公平、合理。
  师:其他几种都是分的——
  生:不一样多。
  板书:不一样多——随意分,同样多——平均分。
  师:这些随意分的怎样才能变成平均分?
  生1:一只小猴分到2个桃,另一只小猴分到6个桃。我从6个桃子拿出2个,放到另外小猴2个桃子里,这样每只小猴各得4个桃子,就变成平均分了。
  生2:一只小猴分到3个桃,另一只小猴分到5个桃。我从5个桃子拿出1个,放到另外小猴3个桃子里,这样每只小猴各得4个桃子,就变成平均分了。
  生3:一只小猴分到1个桃,另一只小猴分到7个桃。我从7个桃子拿出3个,放到另外小猴1个桃子里,这样每只小猴各得4个桃子,就变成平均分了。
  师:你用什么办法能让大家看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与“把8个桃子分成每4个1份,可以分几份?”这两道题的区别?
  生:“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这道题我这样分:第1份和第2份分别先各分3个,剩下2个再第1份和第2份又分别再各分1个,使第1份和第2份都分到4个;“把8个桃子每4个1份,可以分几份?”这道题我这样分:4个一份一次分,8个可以分成两份。
  分桃活动,通过“哪种分法可以让两只猴子都满意?”得出“同样多”和“不一样多”,让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三、在“多样化”分中,体验“移多补少”方法
  
  出示“分鱼”主题图。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怎么分?
  生1:3条3条地分。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知道每只小猫都是分到3条鱼的?
  生1:我想到乘法口诀:三四一十二。
  生2:一只小猫4条,另两只小猫3条,还有一只小猫分2条。
  一看到这种分法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了。
  师:有很多同学想说话了,你们想对他说什么呢?
  生:他这样分每一份没有同样多……
  师:他这样分是错误的。你能把它移一移,让他变成同样多吗?
  生:(学生动手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师:每只小猫还是平均分到3条鱼,这叫“移多补少”也是平均分的方法之一。
   “分鱼”教学环节主要是体验平均分的方法多样性。
  
  四、在“分骨头”中,体验“分”的智慧
  
  教师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改为“……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
  师:每只小狗分到几根?
  生:每只小狗都分到6根骨头。
  教师开始依学生的说法进行分:6根、6根,结果第三只小狗只有3根。
  师:不够分,不对吗?
  生:课本明明是18根骨头,老师,您把它改为15根骨头。
  师:我可没有说是18根骨头。这样再给大家一次机会,重来,再分一次。
  生:每只小狗都分到5根骨头。
  教师开始依学生的说法进行分:5根、5根,结果第三只小狗有11根。
  师:第三只小狗分太多了,不对吗?
  生:老师,您把15根骨头又改为21根。
  师:我可不知道总共有多少根骨头。这样还再给大家一次机会,重来分一次。
  生:1根、1根、1根。
  师:还剩下很多呢?
  生:再1根、1根、1根分直到分完。
  师: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
  生:6根。
  常言道:方法远比问题多。上述教学片段由于教师巧妙地把总数隐去,使学生无法一次分出平均数,只得1根、1根地分,我觉得这样改进远比教师演示好。
  
  五、在多种练习中,巩固深化平均分的概念
  
  1.分筷子。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你是怎么分的?
  生:2根圈一圈,这里有6双筷子。
  2.分铅笔。
  师:要把铅笔放在两个笔盒里,平均每盒放几枝?
  生:一个笔盒是放7枝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想到乘法口诀:二七一十四。
  生:我想到了7+7=14。
  生:我想到14÷2=7。
  3.拼奥运五环。
  师:可以拼几个奥运五环?
  生:4个。
  4.分食物。
  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同桌2个同学每人分到多少?
  生:每人分一半。
  师:把1块饼平均分给前后桌4个同学每人分到多少?
  生:每人分4片中的1片
  ……
  本环节练习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分”的操作练习来体验平均分。
  
  六、以“分气球”为课堂小结载体,体验“有剩余”情况
  
  1.分气球。
  师:把12个气球分别分给3、4、5个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可以随意分,也可以平均分。
  师:平均分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3个小朋友每人各分4个。
  生2:4个小朋友每人各分3个。
  生3:5个小朋友每人各分2个……
  师:还有2个为什么不分了?
  生:这个气球分给谁他都多出来,就不同样多了。
  师:5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2个,还剩2个。这种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我们以后还会专门学习。
  2.课堂小结。
  师:结合分气球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随意分和平均分。
  生:我知道平均分有分得刚好的与分得不刚好的。
  ……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把课本的第4题“分气球”通过改编,纳入本课最后一道练习,不仅改变了课堂小结缺乏有效载体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为后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