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关注和不懈探索的生命之旅;小组合作学习无疑犹如轻歌曼舞,可以温暖彼此的心灵,装点一路轻盈的步履。小组合作学习并无固定不变的模式或套路可言,但教师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48-03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需要师生共同关注和不懈探索的生命之旅。而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认为:作为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无疑犹如轻歌曼舞,可以温暖彼此的心灵,装点一路轻盈的步履;在课堂上享受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愉悦,亦如让教师看到了自己用心浇灌的花朵沐浴在和暖的阳光下,绽开着幸福的笑脸。现谨将几点体会与认识诠释如下。
一、背景解读
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初才进入我国的研究领域并被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时至今日,小组合作学习日益被广大师生所青睐,是因为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实践证明,学生们在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交互过程中,他们或与别人共享自己的思路与经验,或找到疑难的症结与解决问题的对策,或用别人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见解来弥补与完善自己的思维漏洞,如此各自打开心灵的大门,将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带入思想的流程,体现出了一种思维的碰撞、情思的相融、智慧的交流。可以说,合作学习能在一种宽松、融洽的创造空间和探索空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共识与共进。
而当下许多理论研究表明,很多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时,因未能真正理解与领会其深刻内涵,往往难免陷于形式主义的泥潭,故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亦只能付诸东流。
在与新课程接触的过程中,在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引进课堂教学时,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曾经困惑过、迷惘过,也曾经步入了误区,比如对合作学习的内涵与操作方式理解不够透彻,比如学生的合作总是一度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等等。然而我相信,困惑正是新旧观念的一种交叉与对峙,是反思前的刻骨铭心的阵痛,是痛并快乐着的,因为它孕育着新的探索和尝试。
二、案例描述
一堂数学课上,在学完统计之后,我增设了“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环节。并满怀信心地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问题是:“你平时搜集过统计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材料吗?是用什么方法搜集的?能得出什么结果呢?”或许是题目有些枯燥吧,也或许是有的学生本身在这方面的体验就不多,学生的反应不是十分迅速。而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时,发现他们的表现也委实令人不敢恭维:很长时间内,有些小组成员之间是在互相推诿,你叫我先说,我又叫他先说,一时无法确定谁来主持,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根本谈不上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学习;有的小组内虽有简单的分工,但比较随意、模糊,许多学生脸上不自觉地流露出了惘然的神情,顿显随波逐流之势;有的小组纯粹由一些“尖子生”们在唱“独角戏”,他们海阔天空,思维如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几乎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一些成绩欠佳、性格内向的“学困生”们则要么无动于衷,要么少言寡语,一度沦落成坐冷板凳的“看客”,另外就是一些平常不喜欢动手动脑的人,他们完全摆出一副坐享其成的派头,不慌不忙,心安理得,似乎早就料到迟早会有“便车”可搭;更有甚者,有的小组早就将老师布置的任务抛到了九霄云外,趁此热火朝天的场面,不失时机地聊起了题外话……
当然也有强烈地宣泄自己的愤懑之情的,那就是一个涨红了脸的女生突然站起身,噘着小嘴对我说:“老师,我不想跟他们在一组学习了,他们老是说我脑子不好使,拖了大家的后腿。”课堂上顿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教学渐渐滑离正常预设的轨道。于是我不得不停下来进行一次无伤大雅的批评教育,但事后我想,这也只是暂时解决了表面的问题罢了。其实我早也能料到,像这样的由前后4至6人所组成的自然小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小组内的学生由于智商高低、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认知习惯、家庭环境等各方面迥乎不同,在探究过程中就可能会因意见的不一致加之缺乏沟通技巧而发生冲突;且有的小组长要么是行使权利有些“过”,要么就是无从下手引领组员各司其责。故而出现此种“愤而离席”的“插曲”也是无可避免的事了……
三、深度分析
面对这些困惑的袭扰,在感到沉重的压力与无奈的同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我想,如果再任由这种局面持续下去,那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合作学习小组充其量只是课堂上的一个摆设而已,所谓“合作学习方式”也就只能是徒有虚名了;如若导致教学质量骤然下降、学生养成习惯性的“瞎起哄”的毛病等不良后果,那就更是本末倒置了。于是一段时间以来,我静下心认真研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并深入关注和观摩了当下一些最新的实践研究动态,以期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吕氏春秋·数尽》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与策励。我想,如果能针对问题的症结采取正确的措施,再通过长期的训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们真正动起来,并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使其不流于形式,那么小组合作终究还是会发挥出它的优势来,进而为教与学服务的。
四、改进策略
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一如医生治病一样,必须熟悉病人的病理和病症,才能对症下药,以消除病患。针对以上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弊端,我后来在班级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与改进,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先后尝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前后一对比,应该说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现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片段阐述如下。
1.凸显主体,关注需要,合理设计合作任务。
鲁迅先生有言:“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学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可想而知,倘使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兴趣不浓,或者说感受不到合作学习所生成的价值,那么他们便会丧失持久学习的动力,最终必会导致合作学习毫无成效可言。因而开展合作学习,不是教师一念之间的选择,不是想合作就合作那么简单,而是要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选取具有探讨价值的主题,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合作任务,然后把握住最佳时机,有的放矢,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优势,以提高学习效益。
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后,尝试进行了以下习题的训练。
某公园国庆长假期间前四天的售票情况如下:
要计算四天平均每天售票多少张,先让学生在估算之后尝试列综合算式计算。然后安排学生预测一下10月5日、6日、7日每天大约会售票多少张。再在小组内延伸:假如你们就是公园的管理层,你们会有何打算?还会想出哪些吸引更多游客的好点子?……
整个活动下来,课堂效益十分明显。许多小组内的学生都能自觉地整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成了他们抒发灵性,飞扬激情的舞台。在交流的渠道中,每个人都俨然成了“信息源”。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就数学学科而言,为给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提供所必需的动力支持,首先需要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他们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带着灵性去亲近数学,进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与魅力。
2.重视冲突,灵活调控,有效提升合作效率。
现代社会本质上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封闭的心灵往往是孤独与偏见的温床。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并不可怕,问题是你如何引导他们在冲突中学会交流与协商,以确保真正的合作学习得以持续下去。为了使学生们能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提高能力,我把握住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注意合理搭配与优化组合,在编组时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组内搭配兼顾智力与能力的优劣比例,并根据性格爱好、各自特长进行合理的分工,确保每个小组内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比如主持、记录、发言、检查等,各司其责,尔后不间断地对分工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比如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尝试不一样的角色,等等,没想到收效还十分不错,大家都有事可做,也就没人再“牢骚满腹”了。
例如,在《圆的面积》巩固训练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习题:“学校操场后面有一块长9米、宽7米的长方形荒地,杂草丛生,十分有碍观瞻,且任其荒芜也非常可惜。有谁愿意帮学校将它改造成花坛吗?要求是花坛的面积约为荒地面积的二分之一。”
一看到能帮助人,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思想方法。
汇报时,我发现许多小组的设计方案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应当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各组内画图功底好的负责设计图形,合理的、实用的、美观的、流行的,前卫的、时髦的、简练的、明晰的精彩纷呈;计算能力强的负责数据的整理、操作,一丝不苟;口才好的负责设计理念的讲解与说明,大多精辟而符合现实。
在计算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圆面积公式最后推导出r2≈10。可这时他们遇到了困惑,因为要求没有学过开方的小学生求出圆的半径是米,是不现实的。于是教师及时加以指导说明,学生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得到老师由衷的褒奖后,学生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像阳光下绽开的花朵……
课堂一度被激活,尤其是在后面的讨论环节,在组与组之间“抗衡”的气氛中,各组内成员空前团结,纷纷出谋划策,为其组发言代表补充、整理、归纳相关材料,惟恐落后于人。一时间,课堂上呈现争论不休的局面,但在教师的正确引领和及时调控下,尤其是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采取“褒扬式”评价或迁就的前提下,小组合作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课堂气氛陡然升温,但极少有信口开河般的随意。学生也大多持积极的心态,能注意倾听与评价他人的看法以反思自己的观点。
五、实践感言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并无固定不变的模式或套路可言,但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是如同输入了由双方心灵共同编制的“软件”,能够非常协调的运行。进言之,在教学探索的“生命旅途”中,未来将是困难与希望同在,而只要我们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在合作学习中熔铸大家的心智,用心去实施与打造,那么小组合作学习之花定会在我们不停挥洒的汗水中热烈地绽放开来,一如和暖的阳光一样,终究会长久地镀亮每个人的心境。
参考文献:
[1]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顾明远.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