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结构的分析与反思

2011-12-29 00:00:00孙彩霞钱旭升


  摘 要: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话语的交互,而教师的话语直接决定着教学计划实施与教学质量的保证。对课堂中教师、学生的话语量,话语的表达方式,话语转化及在话语转化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课堂教学情境中有效师生话语互动的策略,唤起师生对话语的意识与关注,以期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话语结构;师生话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45-03
  
  一、引言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话语的交互,教师的话语直接决定着教学计划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保证,同时主导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及师生双方对话生成的结构。所谓教师话语,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和从事教学时所使用的言语。学生的话语指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问题及表达自己想法的言语。两者在课堂中,相互互通,交织,调整,共同编织着有效课堂的生成。最早有关话语研究始于Havey Sackes、Em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的会话分析。他们从大量的会话语料中,通过对会话常规、话语转换等分析,揭示会话的结构规律。之后大量的研究者在语用学领域开始对话语分析进行研究,但毕竟只局限于对会话本身或二语习得的研究。虽然Sinclair & coulthard 针对课堂师生对话模式进行研究,揭示了语段与话语之间的内在关系。但在课堂中,关于师生课堂话语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用合适的话语策略成为笔者的关注。本文从语用的视角,通过对某小学一年级公开课《认识整百数》的课堂话语进行具体、细微的分析,试图揭示当前数学课堂中师生话语交互的现状与特点并探讨有效课堂师生话语的使用策略。
  
  二、研究取样与方法
  
  选取某小学一年级的一堂30分钟的数学公开课《认识整百数》作为研究课例。通过对课例实录的反复观看,以每一秒为一个单位,记录该课堂教师与学生的话语量,同时以文本的形式将语音进行转录。借助教师的话语量和学生的话语量分析该课例的师生互动程度,借助转录的话语文本从话语的表达方式、话语转化及话语修正等角度分析课堂师生话语互动如何开启、承接与结束。
  
  三、结果与讨论
  
  1.话语量。
  话语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说话的总量。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量进行统计,可以分析话语量。话语量不能看出师生的话语比重,而话语量的分布则可以很明显地将其体现出来。话语量的分布就是分别统计教师和学生的话语量,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话语量分布是检验课堂实际质量的有效指标。笔者根据录音对这节30分钟课例的师生的话语量进行系统统计如下:
  
  表1中数据以每一秒为一个计数单位,总时间是1800秒,课堂中师生总的话语量是1648,同时也是总话语量所用的时间,占整堂课的91.55%,说明师生话语是整堂课的核心。在这堂课内,教师的话语量是927,占总话语量的56.25%,学生的话语量是721,占总话语量的43.75%。从数字上看,教师话语量与学生话语量相差不大。该数据能够反应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和谐。为了更直观地呈现课堂话语分布,随机抽取从第55秒开始,以五秒为一个单位,依次选取了十七个单位,如图所示:
  
  从话语量分布图情况上可看出,教师与学生话语成负相关,即一方说另一方在听,而且两者在间隔期间,交替出现。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了师生话语互动是比较成功的。
  2.话语表达方式及话语转换。
  话语的表达方式,根据不同的维度有多种表达方式,比如根据叙述者介入程度的不同可把人物话语表达方式分为叙述体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等五种类型。利用弗德兰的言语互动体系,话语表达式可作为表达情感,鼓励或表扬,接受或使用学生的主张,提问、讲授、引导、指令、批评等目的而呈现陈述、问答、命令、质疑等表达方式。通过对课例转录文本分析,本课例整篇话语采用问答——反馈的形式进行话语承接及转换。例如:
  T: 我们已学过了一百以内的数字,大家看看这一组数据。
  1□3□ 5□7□9□ 它们都是?
  S全: 单数。
  T: 缺的是?
  S全: 双数。
  T: 谁能把空缺的填补完整?(老师示意作出举手的手势)
  S1: 2,4,6,8,10。
  T: 真好,咱再看一组数字(也就是呈现上图第二排的数字)他们是?
  □12 □14□16 □18 □20
  S全: 双数。
  T: 缺的是?
  S全: 单数。
  T: 他们是?
  S全: 11,13,15,17,19。
  T:你们看单数和双数之间的间隔是相错着一个接一个出现。对吗?
  S全: 对。
  T: 好,这个时候又来了一支数队伍(11、22、33、44、55、66…)那66的右下方是多少呢?
  S全: 77。
  T: 谁能说说,这个66下方为什么是77呢?来你说。(指到了一位小男孩)。
  S1: …
  T: 55与66相差11,66与77也相差11,真好!(拍手鼓励)
  从上述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话语的开启者,引导着师生双方的话语走向,贯穿着整堂话语的承接与开启。而教师的话语又以提问作为主导话语形式。针对该课例的提问方式,笔者总结了五种即导入性提问、疑问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填空性提问,评论性提问。上述例子中间老师第一句,作为导入新内容所提的问题属于导入性提问。最后一句“谁能补充一下呢?”属于疑问性提问。“对吗”“对”这类提问方式属于判断性提问。“他们是?”属于填空性提问。“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类似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属于评论性提问。笔者对前十五分钟的提问进行系统分析,如表2所示:
  
  在前十五分钟内,教师共提了60个问题,其中导入性提问8个,这8个问题推动着教学由简向繁不断发展。疑问性问题有17个,包括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纠正提示语。评论性提问是13个,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想法,这两类提问方式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当时思维走向进行把握。判断性提问,一般作为调节、过渡而发起的问题,如“对不对”“同意吗”“一样吗”等,基本上都是全体学生一起作答,里面难免会出现假问题。填空性提问,比较易操作。但从课堂语境中,教师的提问需要确保学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能够知道教师想要的答案。该课例教师运用了多种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尤其评论性提问“你是怎么想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了学生足够自由表达的机会。
  但在转录过程中,笔者按每一秒进行统计,发现当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等候时间极短,好多问题都是老师提问刚一结束,学生就回答,甚至出现提问还没完成学生已经举手的现象。笔者把所有的等候时间,包括活动过程的时间统计共272秒,也就是4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什么要有等侯时间?等候时间是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供学生对问题进行转化思考。而从问答的等候时间长短角度,既能反映教师的问题效度,又能反映学生的接受水平。但没有等候时间或只有一、两秒等候时间的问题,对教学主体双方都是没有裨益的。
  3.话语中的反馈。
  反馈是课堂话语交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堂中的话语反馈不仅包括学生的反馈,同时也包括教师的反馈。学生的反馈可指学生对教师的所提问题的回答,也可指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知识提出疑问;教师的反馈包括评价性反馈和话语性反馈。评价性反馈是指教师在反馈时指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话语性反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会话,重视的是内容,往往是教师提出参考性问题,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我们通过转录本一节课堂师生话语来深入探讨话语中的反馈。
  
  T:来你说说66下方为什么是77?
  S1:因为11后面是22,22后面是33,中间都相差10。
  T:中间是相差10吗?
  S1:对。
  T:11和22相差10吗?
  S1:不对,差11。然后22和23,不是33也差11,33和44他们都差11,所以66和后面的数也差11,66加11就是77了。
  T:55与66相差11,66与77也相差11,真好!(示意拍手鼓励)
  上述是一段教师与学生话语互动的反馈语料,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开启话语,学生回答,当出现问题时,教师以重复学生的话语反问,帮助学生自己纠偏;当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教师也没有直接给出评价性的反馈,而是进一步反问:“11与22相差10吗?”,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偏差,并自行纠正。这种反馈实质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体现着师生主体的相互认可与尊重。在课堂中,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在学生细微的话语中,教师给予及时地鼓励,及时地引导;同样在学生的话语反馈中,教师及时地调整话语,调整思路,调整教学。
  
  四、结论与反思
  
  笔者对这堂30分钟的数学公开课的课堂师生话语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该课的教师话语量与学生话语量接近均等,单位时间内师生话语分布呈交替对称,从而体现了该课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和谐。(2)从话语表达上,整节课的话语都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开启与承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反馈,教师灵活运用了多种提问方式,有导入性提问、疑问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填空性提问及评论性提问。其中疑问性提问、评论性提问相对其他提问方式出现的问法偏多。而这两种提问方式能够较直接地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把握学生思维走向,及时调整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力。(3)从反馈的角度看,该课大量运用话语性反馈,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会话,重视会话的内容。在师生交往会话反馈中,双方进行对话、沟通,及时调整话语与思路,进而达到彼此的认可与尊重。(4)作为一堂公开课,该课例算是比较成功,但其不足之处是提问与回答之间的等候时间过短,甚至没有。适当的等候时间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思考与整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度,提高回答问题的语言的流畅性,从而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话语量相对比较少,且所有的内容都围绕教师所控制。如何有效地增加学生话语量及话语分布?是今后研究所要考虑的问题。就单单从本研究的框架结构上来看,教师可以选择多种话语表达方式,推动激发学生思维运转。在学生对信息进行反馈时,教师除了结合评价性反馈,应更加重视话语性反馈,即根据学生话语内容进行评定或者进行引导、学生自行纠偏。另外,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提问时要考虑问题的价值及难度,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给予合适的等候时间。当然仅从一节公开课的师生话语进行分析,尝试揭示课堂师生话语的特征,难免有所欠缺。但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思考的一个角度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刘森林.语用策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52~253.
  [2]Sin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