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本色语文课堂 力求既“美”且“真”

2011-12-29 00:00:00崔清华


  摘 要:“语文课堂以本色为上,有本色则自成高格。”本色语文课堂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文为本体,以训练为主线。要突出“常态真实、书声朗朗、咬文嚼字、读写链接”等,使语文教学不但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更成为一种“真”的艺术。
  关键词:本色课堂;常态真实;咬文嚼字;读写链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36-02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各人有自己的看法,王国维先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语文课堂以本色为上,有本色则自成高格。”也就是说,体现本色语文的课应该是一节好课。观摩同行的课,思考自己的课,我认为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属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思考。
  
  一、构建常态真实的本色语文课堂
  
  本色语文课堂的第一要务就是常态真实。这里的“常态真实”是相对“异态虚假”而言的,即务必剔除那些形同虚设的讨论、“载歌载舞”的表演、泛滥成灾的演示、虚假质疑的做秀……还语文课堂以“自然本色”。
  例如,对学生的回答要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评价,不要千篇一律地送上一句“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之类的廉价表扬。要勇于破除当下语文课堂中存在的某些潜规则,如,不敢直言学生的错误理解,不敢指出学生的不佳表现等。要强化教师的职能意识,对学生既要鼓励赏识,又要严格要求。
  常态真实的语文课需要学生的课前预习,也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但过度的预习,又会使课堂失真,使课堂教学变成课前预习的交流,变成按部就班的传授,失去课堂应有的情趣。
  充满情趣的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不断的生成,也展现教师处理问题的机智。课堂上学生有问题意识,有冷不丁的提问,也许更能体现其真实的学习状态,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也使我们的课堂更接近“原生态”。
  
  二、构建书声琅琅的本色语文课堂
  
  本色语文课堂的构建离不开书声琅琅。时下的语文课并不缺乏琅琅书声,老师们在上课时也充分注意到了书声琅琅的重要性。问题在于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朗读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朗读实效的提高。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朗读训练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如,课上有的老师先问学生:该用什么语气朗读?等统一答案后,就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朗读,这样的朗读训练未免有走过场的感觉,有浮光掠影之嫌。
  书声琅琅的本色语文课堂应把朗读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朗读成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法宝之一。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左友仁老师的语文课可以说是朗读训练的典范,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珊迪和“我们”的对话时,提出三个要求:一是思考这话是什么情况下说的?二是想想这话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三是考虑如何读好它?学生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下,细细揣摩,深入品味,把小珊迪一次比一次更急切的心情,一次比一次更恳切的语气演绎得丝丝入扣,回肠荡气。整堂课就是在不断的朗读体悟中完成教学任务的,真正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讲助读的教学理念,使朗读不但成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而且成为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
  
  三、构建咬文嚼字的本色语文课堂
  
  “咬文嚼字”,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然而,“咬文嚼字”恰恰正是本色语文课堂的重要特征,因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咬文嚼字”就称不上是语文课。
  语文老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咬文嚼字”的高手。只有深入地研读教材,不放过文本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乃至一个标点,才有可能在教学中驾驭自如,左右逢源,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否则,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该认的字要认,该解的词要解,该写的句要写,该辨的意要辨,原汁原味地品读词句是本色语文的内核所在。
  咬什么?怎么嚼?例如,在关键处咬文嚼字。课文的关键语句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关键语句解读文本,容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往往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赵州桥》一文时,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 “过渡句”,对赵州桥的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体会:一是承上,概括了上面一部分内容(坚固);二是启下,引起下面的内容(美观)。抓住一句,提领一篇,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又如,在空白处咬文嚼字。许多课文在内容上都有空白之处,尤其是一些古典诗文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教师要找准空白点,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发挥想象,学会与文本对话,借助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补充、丰富课文的内涵,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发掘文本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亦即疑问要从文本中来,答案要到文本中找,紧抠词句,咬文嚼字。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教授说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此,“咬文嚼字”不单单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人文情怀的熏陶,更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品味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潜台词的学习过程。
  
  四、构建读写链接的本色语文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部分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作文能力提高较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下等学生“吃不了”、“吃不好”,作文语言贫乏,内容“假大空”,有的学生甚至因害怕作文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究其原因:有语文教材重阅读、轻表达的因素;也有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未能紧密结合的因素,致使读写脱节现象的产生。鉴于此,我们觉得应该构建读写链接的本色语文课堂。
  所谓“读写链接”,就是把“阅读链”中学到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通过感悟、内化为“写作链”中表达能力的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在本色语文课堂中要体现读写链接的意识,就要善于抓住读写链接的训练点,创设语言转化的情景,把消极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积极的个人语言。例如,有位老师执教《全神贯注》时,在品析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语句后,创设了一个内化课文语言的实践活动——老师即兴表演一段全神贯注备课的情景,请学生根据老师的表演说一段话。学生在仔细观察后,采用课文的描写方法,把老师备课时全神贯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内容说得有条不紊,栩栩如生,达到了读写链接的训练目的。
  总而言之,本色语文课堂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文为本体,以训练为主线。务必祛除花哨造作的东西,不切实际的设计,脱离文本的发挥。突出常态真实,突出书声琅琅,突出咬文嚼字,突出读写链接,使语文教学不但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更成为一种“真”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