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古诗短小,言简意赅。古诗教学,可给学生充分的时空、权利,让学生读中学、换中学、画中学、说中学、议中学、写出学、看中学、演中学、唱中学、创中学,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教学;做;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33-02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教学古诗,可让学生“做”中“学”。
一、“读”中“学”
古诗借助诗句表达情意。古诗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意境只有朗读、反复咏诵,才能体味到;只有读到位,才能把文字转化成鲜活生动的画面。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叠词“时时”、“恰恰”的使用,不但增强了古诗的韵律美,而且化静为动,使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态美,学习时反复诵读、品味,能从中领悟诗人对春天的热爱,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提高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换”中“学”
古诗语言含蓄、精美,高度浓缩概括的字句描绘着鲜活的画面和情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古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诗眼”的字尝试替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画龙点睛,学生替换“绿”时可能换成“来、回、到、临、染、拂、过、吹、入、满”。这虽然通顺合理,但诗人为什么却用“绿”呢?学生在替换中会逐步明白:“绿”本是形容颜色的词,用在诗中展现了春风有色,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让人仿佛看到了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看到了万物争春。学生通过替换比较,不仅加深对诗句的感受,还懂得谴词用语、字斟句酌对于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的重要作用。
三、“画”中“学”
古诗历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在对诗的内容有一定理解后,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美妙的画面。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想象,给诗配画,让学生在配画的过程中进入诗歌意境,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巩固对古诗的背诵。教学《山行》这首诗,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意自由发挥,在换位体验中,想作者所想,见作者所见,并把所见所闻诉诸于画笔。树木萧条的高山、蜿蜒曲折的小路、隐隐约约的房屋、如火如荼的枫林,定会流淌学生笔下。学生通过画画,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把诗中描绘的景色形象化,发展和彰显创新才能。
四、“说”中“学”
“说”是学生体验学习古诗的重要途径,有物、有序、有情、有理的“说”,可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寥寥几笔,却勾画出初春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柳树。在诗人眼里,什么成了“碧玉”“绿丝绦”?从“碧玉”“绿丝绦”这些词语中,想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吗?这种“说”,既理解了诗意、进入了意境、体会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又在拓展描述中训练了说话,丰富了语言。
五、“议”中“学”
学生学习古诗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有的甚至还会对古诗提出质疑。为让学生辨明道理,在古诗教学中,可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想,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理解中的困惑。教学李清照的《绝句》时,学生一时难以领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纷纷质疑:项羽是个怎样的人物?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有的学生还提出电视剧中的项羽很残暴,不值得李清照歌颂。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可让学生去了解项羽生前的英雄事迹以及乌江自刎的壮举。孩子们不难发现:人有慷慨激昂的一面,或许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有高尚的一面,或许偶尔也有小心眼的一面。这些疑问中的“议”,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会客观地、辩证地看事物、问题。
六、“写”中“学”
写是一种规范运用书面语言的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把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主旨,掌握古诗的素材。在学完《游园不值》后,可让学生根据诗意,以“我”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学生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写清事情的经过,对诗文所表达的意境进行诠释,无疑有助于对诗文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七、“看”中“学”
很多古诗都是观察后所得。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虽然不能再“旧地重游”,但如果让他们在相似情境中观察体验,将有助于诗句的理解、哲理的感悟。《题西林石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诗人从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不同的观察点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还从哲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真相、本质,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为帮助学生理解,可让学生课外有选择地从不同角度看假山、小山包或其它物品。学生边看边想中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也悟出如何全方位观察事物,作文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写作。
八、“演”中“学”
有些古诗故事性、可操作性很强,根据这一特点,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诗改成课本剧,再现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小儿垂钓》时,可让一学生扮演诗中的小孩在草丛中钓鱼,另一学生扮作路人远远地问路。草丛中的浮标动了,鱼儿已上钩了,钓鱼的学生急急摆手,生怕大声讲话惊跑了鱼。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感受到小儿垂钓的紧张和无穷情趣。学生在表演中体验诗境,领悟诗情,将诗中的美溢于课堂。
九、“唱”中“学”
古诗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一些古诗,如《游子吟》、《静夜思》、《春晓》等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本身就是学唱的歌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背诵的古诗,都可在网络“古诗新唱”中找到曲谱和音乐。学生学习古诗,可在课堂上或在课外、家中进行古诗演唱。而对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诗,可鼓励学生配上简洁优美的曲子(自编或找学过的曲子),学习吟唱。如吟唱《锄禾》,学生开动脑筋,辅以乐器,配上动作,载歌载舞,并把对农民的同情、敬爱表现出来。学生演唱古诗,不但能更好地领略古诗的意蕴美、情感美、音律美,还能使审美情操得到陶冶。
十、“创”中“学”
学生学习古诗,仅仅能吟诵几首古诗是不够的。教师可创设浓郁的古诗学习氛围,让古诗走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古诗学习更具生命力。可让学生将古代诗词在班级的黑板一角、学习园地、学生书法作品上刊录;可坚持课前两分钟吟诵诗词;可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歌;可开展“为校园添诗韵”活动,让校园的花草、砖瓦有诗语;可开展接龙游戏、赏诗会、诗词朗诵会……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提高语感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充分放权、注重引导、强化自主、鼓励创新的古诗“做”中“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知识的活用、学科的拓展,有助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