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班级教育管理的文化内涵

2011-12-29 00:00:00王桂玲


  摘 要: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摇篮。班主任乃至每一位教师应该加强班级管理的文化内涵,认真研究加强文化内涵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对学生教育的深度、厚度和力度,拓展班级管理教育工作的绩效。
  关键词:班级管理;文化内涵;管理方法;拓展绩效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15-03
  
  什么是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所谓班级教育管理的文化内涵,是在文化这个大概念的指导下,要细心挖掘和分析每一项具体班级管理工作中,管理内容上的人文性、深刻性,管理方式上的艺术性、科学性以及所涉及的一切方面精神世界的培养和教育。这样,我们在处理繁琐的班级事务时,就抓住了内核,从更深入的层次上,更厚重 的角度上,更恒久的效果上,获得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绩效。
  
  一、探究加强班级教育管理文化内涵的原因
  
  1.克服表面性,追求深刻性。通常人们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把班级工作的各项繁琐事务干好就已经满足了。教育发展到现在这种思想已大大滞后。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学习,深入工作才能适应实际需要。学习是人类追求自身提高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知识的紧迫性。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还告诉我们“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盗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不难看出,庄子认为教育应该围绕生命,为生命生存服务。我们的中学教育、围绕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展,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而不应追求表面而忽略甚至放弃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深层的教育。我们要在教育中突出学生优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本素质。我们必须改变就事论事,就是管事的表面化的工作习惯,而要就事论理,要把班级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性格、人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上。
  2.克服临时性,力求长效化。有些中学毕业生深为感慨地说,班主任讲的话能管我一辈子。当然这只是赞誉之语,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仍不乏其人。例如,学生之间有了矛盾,有的班主任不深追矛盾原因,只是把事态平息了事。这样,会挫伤正确一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干部,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此类情况。
  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和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同家长的关系。其中,困扰较多的还是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为人所乐于亲近的人。就有这么一个女生,她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很强,课余时间,她也同别人亲近,但她从来都不能如愿以偿。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都不欢迎她。她没觉悟到,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她的自私心理,她总是在为自己打算盘,她决不肯浪费时间去为他人着想,每次同人谈话时,她总要把话题拉到自己的事情上。班主任耐心让她分析一下别人成功的原因,再对比一下自己和别人交往的方式,找出差距,并且提醒她在和别人交谈时多倾听,多从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样解决问题,就是从学生思想深处找到原因,抓住了问题的根子,教育管理的效果就彻底了。她就变了个人似的,情绪也好了,学习更有劲头了。
  3.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人们熟知,感性只是解决皮毛问题,只有理论才能解决根本问题。理论是工作的有力武器就是这个道理。理论教育是班级教育管理文化内涵的主要内容。中学生在身体、心理、精神上迅速成长的时期,特别需要对他们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国家、民族、党、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加以武装。以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应当关爱,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孟子倡导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塑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人格;龚自珍则呼出“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近代陶行知认为:“老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把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做为教育目标。尽管不同时代,人格价值标准不尽相同,但注重人格培养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是完全可以继承的。
  
  二、研究加强班级教育管理文化内涵的举措
  
  1.班级文化建设要加强塑造学生的人格。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部分。什么是崇高的理想?革命前辈陶铸同志曾有过论断:崇高的革命理想,应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二是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三是要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做贡献。对于人生目标,名师给出的解答是:应做到有高远的理想,有高深的知识,有高超的技能,有高水平的业绩。
  要实现人格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情感体验。在优秀人格的培养教育中应强调教育者的民主教育态度(如尊重、接纳、信赖),因这一教育是学生在感悟、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的。而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感受中发生变化,正确地调整思维,提高认知和判断能力,实现教育效果。
  新课程改革对教材作了很大的调整,人文因素大大增加,这就给教师留出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优秀人格培养创造了更完备的条件。而且“课标”要求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的融入,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及教育意义的传授,变为学生对知识的主观发展,对其中的人文因素形成自身的独立的认识,而不再是同一的标准化的理解。任何教育活动,都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转化为其内在的精神财富。
  2.班级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公德的养成。“五讲四美”是人们熟知的社会公德内容,还有善待他人,见贤思齐等等。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和外界隔绝,不可能不和人打交道。因此,在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上离不开公德。良好的公德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对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每逢有重大活动时,我都向学生强调公德,要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高声喧哗、不自私离队等。参加元旦联欢,进行十八岁成人宣誓,学生们表现优秀,树立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首先是“我”为“人人”,方能“人人”为“我”的思想。
  进行思想教育,我班开展了“善良的心是一盏灯”的主题班会。从最近发生的事谈起:初中某学生家中有危重病人,同学们踊跃捐款;班内学生因为打球崴了脚,同班同学就每天扶他上下学直至痊愈。从同学们身上看到了关爱和同情心。我们总结出:爱就是别人需要时,看到自己的责任,爱就是仁慈、了解、尊重、责任关怀、给予,在这一爱的范畴中,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学会相处。
  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开展了“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通过报纸、广播、影视多种媒介我们感动了人性的伟大。一名消防队员冒着余震的风险抢救处于死亡边缘的人,而丝毫不为自己考虑;解放军战士为抢救百姓几天几夜不睡觉,很多人累倒了、生病了、在大自然造成的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可是地震无情人有情,中华民族爱的力量又一次展现在世界面前,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无限有意义的事情。
  3.班级文化建设要培养牺牲精神。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教育学生不应把牺牲只停留在对影视或文学作品中在战争里冲杀的流血牺牲。而是遇事要抱吃亏态度,让学生懂得,应该把利益和方便让给别人。人际关系搞不好,影响情绪,妨碍学习。有问题,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推给别人。有劳务,自己应该多承担,不要推给别人。实践证明:如果能够牺牲些个人利益,将会得到超过这个利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愉快。可是,有些人,个人利益受到影响就会发作,总以为个人利益越多越好,其实并不如此,大度包容才能大德大成。
  
  要做到具有牺牲精神,重要的一点要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能够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无条件愉快地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主动牺牲个人或家庭利益。具有如此精神境界的学生,才能够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重托,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放心的后继人。
  4.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都应成为现实社会每一个公民的习惯。在世界性、国家性的重大活动中,出现了一批批的志愿者,他们身上浓缩了当代优秀公民的品质与习惯。另外,现存的一些社会现象也特别需要宏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品格。试看公交车上发生歹徒抢劫,有的公交车司机被无理殴打,居然没有人站出来主持正义加以劝阻和干涉,真是社会风气的悲哀。
  所谓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不容易被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这里,有意避开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个人习性方面的内容,而强调了在大的节操方面习惯的养成。因为社会发展到现在,文明程度大为提高,人们自主、自由、民主的意识明显增强,我们需要更具浓郁文化内涵的举止、行为和习惯。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应该步入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的历史舞台。班级教育管理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不只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我们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必须努力去完成的任务。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说:习惯是最可怕的东西。这当然是对陈规陋习的有力批判。同时也告诉人们,良好的习惯正是战胜邪恶、维护社会安定的有力武器。哪里有歪风邪气,哪里就群起而攻之,让坏人无处存身,使坏现象无法滋生。我们的国家必将以崭新的风貌展现于世界,我们的民族必将以深厚的文化素养矗立于东方。
  
  三、班级教育管理加强文化内涵教育的注意事项
  
  1.防止偏激。任何工作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实事求是地去进行,切忌流于空洞说教,追求表面形式。任何教育都需要随机随地采取实际活动,循序渐进地去落实。注意从现有基础上去逐步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不要企求一蹴而就。如果那样,必定是欲速而不达,效果会适得其反。
  2.要有理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学生形成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理论基础,而这些正如列宁所说都必须从外面灌输给他们。因此,要发挥政治课在人生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使他们牢固地学习掌握人生观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让学生划清无产阶级人生观和资产阶级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的根本界限,为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充满热心。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学生和工作充满热爱之心,要满腔热情,温暖可亲,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视学生为亲人,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注重倾听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把关爱体现在办实事、办好事上,体现在日常细微处,建立班级温暖的大家庭,大力营造相互信任、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形成风正气顺、齐心协力、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
  4.富有耐心。针对某些具体的人和事,因每个人的性格、文化素质和问题的复杂程度,并非一次思想工作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听取学生们反映的意见和问题,了解其真实意图;要根据具体情况,作认真的分析研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有重点、分步骤,剖原因,明事理,促团结,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暖人,达到真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建设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5.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地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主要途径是在政治课教学以及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要发挥班会、团队会和其他方方面面活动的作用;要发挥教师的楷摸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忌生拉硬套。
  发挥主题班会、团会的作用。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研讨人生观问题的主题班团会。有目的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对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