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落实与平台构建

2011-12-29 00:00:00张超


  摘要:信息素养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而搭建创新教材平台并有效运用之则是达成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要从课程改革整体上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平台;教材;创新构建;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8-0044-02
  
  为提高全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教材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解决以往教材编写中存在的理念陈旧、教材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情境、任务设计彼此孤立、缺乏联系等诸多问题,2004年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河北省教科所启动了“新课标下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力图以科研为先导,通过教材编写,为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构建一个良性平台,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与高中课改的对接,为高中课改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
  为确保项目研究的基础更符合国家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的需要,编写组在教材研发前期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对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研读了大量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五套《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规划阶段,曾和北京市海淀区教研室合作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项目论证工作;最终,确定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即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模块设置的相关要求,结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相关精神以及河北省省情,以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统筹规划设计编写。
  全套教材编写工作于2005至2007年陆续完成。到2011年,第一轮实验完成。为帮助实验区教师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进一步提升实验区师生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更充分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材、挖掘教材,改进教学,将信息素养培养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本套教材的主编,特代表编写组对本套《信息技术》教材进行解读,与信息技术教师交流。本套教材为3-8年级学生用书,共6册,以单元作为基本组织单位。教材各单元包括以下内容:篇章页、课首语、正文。3-6年级教材,每课之后安排“阅览室”、“拓展空间”、“成长日记”栏目;7~8年级教材,每课之后安排“芝麻开门”、“探索空间”栏目。栏目设置意在从多个维度强化信息素养培养,力求有利于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的运用。
  1 篇章页。位于每个单元的首页,目的在于通过富有代表意义的图、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展示单元活动目标,提升学生的自我预期值,激发、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活动设计。
  2 课首语。位于每课正文的前面。从技术目标、素养目标两方面概括本课教学内容。意在向读者传达综合信息素养目标双重建构的课程理念。
  3 阅览室(3~6年级),芝麻开门(7~9年级)。用于扩展学生对教学内容广域上的理解。有些是关于技术层面的拓展,有些是关于技术背后的思想、方法、文化等方面的介绍,还有一些是有关边缘知识的触及,意在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追本溯源、深入思考的习惯,拓宽他们的视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
  4 拓展空间(3~6年级),探索空间(7~9年级)。为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所策划的任务拓展。既有巩固性练习,也有能激发学生高级思维的问题、任务。分层次、呈梯度的问题设计,为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提供合理的支架。可以有效解决一方面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分化又很快的现实问题,便于学生自我检测,也为教师开展分层次教学提供参考。
  5 成长日记(3~6年级)。基于在各课教学中大多以活动主线为明线展开,故而有必要在每课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提炼与小结,从而使学生对另一条重要线索,即技能主线予以充分关注;另一方面,希望学生在成长日记的书写过程中,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强化体验。
  (注:鉴于“正文”为教材主体,本文所述内容基本上都与正文有关,故这里不对“正文”作单独说明。)
  编写组认为,中小学教材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材的改革必须纳入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整体加以考虑,即树立学科教材改革的整体观,通过教材编写工作,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力求反映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革新精神。因此,本套教材在编写中还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整体构划,打造小学、初中衔接版教材,并关注与高中新课程的对接。《纲要》版教材在小学、初中、高中起始年级均为“零起点”设计,伴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衔接版教材的出台。针对这一问题,编写组对《纲要》中小学与初中重叠的教学内容,原则上全部下放到小学,而初中教材内容则根据河北省的教学实际做了新的设计与编排,采用以综合研究专题形式进行衔接与提升,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格局。初中阶段其他教学内容的选择及难度设置,则参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中对高一学生的基础要求进行安排,力图为学生升入高中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材设计。在教材研发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一方面,从样例的选择、内容呈现顺序与方式、问题设计以及各个栏目的设置上都贯穿这一主旨;另一方面,编写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在教材中设计讲解、探究性留白、阅读材料、开放性练习、评价与反思等内容,搭建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平台,希望能够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实现信息技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鼓励以表达和交流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对待问题。
  3 各教学单元采用“项目式”组织内容编写,倡导根植生活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不应当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工具,更要让学生体验技术思想与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编写组在教材各模块均设计了既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又能体现软件优势的项目式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技术,更能使其清楚地了解技术适用的领域、技术的优势以及技术上存在的局限性等,即从课程实施上才有可能有效地实现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双重建构。回归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有可能在未来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实现创意和表达,并根据应用需求进一步改进技术。
  4 打破学科界限,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征。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必然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色彩。教材编写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研究专题,内容广泛涉及其他学科教学和人文思想内容,很好地处理了技术与道德伦理,技术与人文,知识、能力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并且为师生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目前,全省有40余万中小学生使用本套教材,据跟踪调查显示,在这一结构良好的平台之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课改精神开始在课堂上体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不再是一句空话,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焕发了新的活力。
  调研结果表明,教材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材实验区教师的关注。例如,新教材加入了大量关于技术思想、侧重于素养培养、强化体验、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但不少教师没有看到其中的价值,认为是在“做秀”,教学中把这些非常重要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东西扔掉了。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受《纲要》版教材理念的影响,仍将教学目标直指技术。而教师在这种陈旧的、与新课程相背离的教学理念支配下,加之在对新的教材体系并没有做到充分领会的状态下,盲目地凭感觉对新教材的内容随意取舍,造成了教学上的严重偏差。因此,我们希望广大实验区的教师在使用教材前一定要对整套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真正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教材的合理使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主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