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教版《大作家的小老师》呼吁学生关注“谦虚”的美德。但文本的道德关注遭遇学生的质疑——文本的虚假与刻意。因此,对于儿童的成长,更应从教材艺术性的角度关注,让真实引领,同时更应从学生的思维延伸角度关注,让文本成为求知、进取、做人理念提升的一个窗口。
关键词:儿童;文本;范例;思维;延伸;唤醒;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8-0033-02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大作家的小老师》,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与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的故事。在相处中,小姑娘让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于是大作家称小女孩为他的小老师。大作家的谦虚、小姑娘的直率在感染着我们,也感动着许多学生。课文学完了,学生纷纷认识到了大作家称小姑娘为老师的含义,这多么值得欣慰,学生明白了编者的意图,也明白了文本所要阐述的深刻内涵:人要谦虚,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骄傲自满。但就在此时,一位小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文章写得不太符合实际。”听她这么一说,既然有“差异”,随即问道:“为什么呀?”她说:“你看,一个大作家连‘人要谦虚’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他还称小女孩为‘老师’,这不符合现实,有点作秀。”
一篇让孩子明白道理的文章竟然在孩子的眼里一文不值,“作秀”二字使它失去了教育价值。于是,教师顺水推舟问:“同学们,你们同意她的观点吗?请你说出理由。”此时,原本认识一致的学生议论开了,教师悄悄地将黑板上的“人要谦虚”几个字擦去。
孩子们在争论着,特别是刚才“找茬”的小女孩,更是起劲。不一会儿,小手纷纷举起。教师想站起来的肯定都是反对小女孩的声音,于是请了一位小男生。他说:“老师,我把课文仔细读一读,体会体会,真的发现文章写得假。你看,文章中说,小姑娘竟学着箫伯纳的口吻说:‘请你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这句话其实是小姑娘开玩笑的,她是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的。人们都知道,我们小孩都喜欢模仿大人说话,说明小女孩此时并没有想到‘骄傲与谦虚’的话题,而萧伯纳作为一名大作家,觉得小女孩的话教育了他,是不是有点不现实呀。他应该知道小女孩的话是模仿,也是在开玩笑,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有点想多了吧。”话音一停,教师不禁为他鼓掌,接着,全班也响起了掌声。
真想不到,三年级的小学生,思考能这么多,这么细,这让教师有点自惭。于是,教师在题目“大作家的小老师”下打了一个“?”,文本的道理,语言的精彩在孩子们的否定声中结束了,但给我们的思考即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却没有结束。
一、学会寻找文本的范例启示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范例,在其知识性的另一面是其文学的艺术性。文学的艺术性强调的是自然,在美学中这种自然就是使艺术的东西能够摆脱艺术的影子,使其看起来能浑然天成,不留修饰的痕迹。但我们今天来看,文本的思想性在教材中超过其文本的文学性。作为范例的文本已留下假话的印记,怎么能不让孩子说是假话。在假的审美意识形态中,怎么能追求美的享受呢?儿童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关注,是其运用语言的锤炼,如果教材失去语言的典范,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提升就无法实现。语言是讲。究艺术的,艺术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灵动与自然正是促成儿童语言发展的钥匙。学生应在这种“自然的艺术”中去思考、领悟,从而产生“自然的思维”。如今我们的课堂却过分为了理解语文,认识语文而去教语文,使语文教学太“语文化”,忘记了语文是为了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为了语文。我们课堂的一切就是唤醒学生的自我,无论是朗读、理解、感悟,一切都应该让“教材”来适应学生,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学会关注学生自我的思维延伸
语文课堂,我们究竟应关注什么?只是关注孩子对于文本知识的积累,忘记了“教材是例子”,忽视了孩子对文本的审视。我们经常说文本应尊重个性,崇尚个性化的理解。但是我们却都是以“正确”为前提,追寻的是已有答案的理解过程,缺乏个性化的理解,课堂展现的仅是一种状态,一种师生互动场景,却仿佛一个迷宫,让学生周旋其中。真正的语文教学呼唤通过建构教材元素让学生产生语文思维。缺少了思维,课堂就会回到“灌输”的老路子上去。课堂中当我们想“如何教能让学生回到文章的路上来”时,孩子的思维便始终徜徉在所谓的“正确高尚”的逻辑中,他的思维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失去了其艺术性的一面,失去其真实的感悟。如果语文教学仅仅是用文本来教化,使得丰富的课文主题、思想、审美趣味简单化,条条化,无异于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削足适履,好为人师,小看小孩的,永远比小孩子都小。孩子是天生的欣赏者,他们对语文有着独特的理解。我们就是通过文本让孩子的思维展开,寻找他自己。我们有时为了站在道德的角度去引导,刻意用虚假的拔高去引领。殊不知,在这种拔高呈现时,学生已失去对高道德的信任,这种无信任的阐释,最终走向无效的教学,因此,只有在真实的文本中、深刻的语言关注中,学生才能在其中游览。
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用“素描”的一本正经地“勾勒”,只会带出呆板,不如让他自然地去“涂鸦”,也许创造就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