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英语有效备课策略

2011-12-29 00:00:00昝淑华


  摘要: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备课可以从把握建构教材、合理设置目标、关注学生实际、开放过程设计、发掘整合资源、彰显个性特色等方面进行操作。
  关键词:小学英语;备课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8-0019-03
  
  有效备课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通过钻研教材来实现精通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转化,并促使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和完成,是教师依照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设计方案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过程。它是在教师熟悉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一项再创造工程。
  然而,部分地区和学校在机械呆板的备课评价标准导向下,仍沿袭传统的备课模式,追求形式——项目齐全、格式统一、数量充足,却忽视内容——结构僵化、过程刻板、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有些教师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存在大量超前备课或课后补教案的现象,从依赖配套教参,发展到依赖现成教案,把备课等同于机械照搬教案。有的即使借鉴优秀教师的教案,却忽略了针对性和实用性,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以上备课状况导致教师在低效乃至无效的机械劳动中失去思考的乐趣、探索的热情,不仅没有丝毫减轻工作负担反而严重妨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实现从“低效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只有转变传统观念,选择有效策略,优化备课行为,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一、把握建构教材,实现有效备课的可行性
  
  1 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掌握的深透程度。对教材理解透了可以使书变薄,教学时才会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反之就会把书变厚,教学时就会繁冗复杂,枝节交错。如何吃透教材?首先需要弄清本节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深度和广度,将之纳入结构系统中来看待,诸如它的来龙去脉,是旧知的延续,还是新知的开始,和哪些知识处于从属、并列或者交错的关系之中;其次,要细致分析本节教材的重难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如果找出它们与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就可以用旧知识去引领。
  2 灵活建构教材。从一定程度上说,教材是静态的,而教学是动态的;教材是一般性的,而教师和学生则是有个性的。个性不同,教和学的问题就不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样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教材处理和使用的个性化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需求,对教材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储备,取舍、调整、重组和拓展教材;抓准各册教材中知识融合的切入点与结合点,构建新的知识层次;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动态化;将教学内容加工为既有可操作性又与学生兴趣和实际活动紧密联系的语言学习任务;注重拓展延伸,向其他学科、向课外、向生活延伸。
  比如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Fun with English)中每个单元的各个板块,备课时可以视教学需要灵活取舍、重组;少数歌谣节奏感不强,不够押韵,歌词拗口,曲调生疏,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且缺乏兴趣,教师可以替换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英美国家流行的儿歌童谣,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扩展知识面。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上都配有插图,教师不要拘泥于该课插图的单一要求,可适当变换调整,一图多用,以拓展练习方式;旧图新用,既丰富练习内容,又有利于将前后的知识点有机衔接起来,一举多得;还可将教科书、练习册上的文字内容作一些变化,综合利用、化旧为新,使前后内容整合起来,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二、合理设置目标,实现有效备课的方向性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或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强调了三维目标的突出地位——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1 注重目标设置的整体性、发展性。教学要遵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三个维度的简单叠加,使各个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融合;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而且始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并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当然就一节课而言,在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可能会侧重某一个维度,有的很难找出明确的能力目标或情感目标,则可以把它当作隐性目标处理,避免牵强附会。
  2 注重目标设置的激励性、层次性。激励性是指在把握基本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时升降目标。降低是为了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升高是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从而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层次性是指备课时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要求、兼顾差异,而不是用一个层次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制定高层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习发展相对落后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和不同形式的练习和作业,强化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意识。
  3 注重目标设置的可操作性、可检测性。要善于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细化成一个个具体而实在的小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当具体明确,避免笼统空泛,尽可能使用行为动词来描述,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检测性。例如“Holidays”(Fun with English 6A)一课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1)能准确认读和听说Halloween,Easter,Christmas,Children’s Day,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等节日类词汇。(2)能正确说出以上节日的时间和相关活动。(3)能熟练运用When’s…?It’s in…及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on…?They usually……的句型来询问和回答节日的日期和特色活动。(4)搜寻以上节日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三、关注学生实际,实现有效备课的针对性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在备课之前,必须深入了解授课班级的学情,包括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感状态和学习需求,做到一切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处理材料、选择方法、组织活动、激发兴趣和提高效益。比如教师应该思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学生的经验怎样?怎样设置任务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如何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所得?”等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根据学情不断调整、丰富、优化方案设计,引导学生步入“最近发展区”。
  教师应据学而教、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尽可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思路,体现学法引导。比如教授物品类单词,可以从视觉感知人手,用依次、直接呈现图片或实物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教师给表现积极的学生赠送礼品盒,在打开盒子之前让学生猜猜里面会是什么。相比较而言,前者因为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可能不会太大,而后者具有悬念和挑战性的情景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必然更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力。再如译林版的小学英语教材(Fun with English)中的每单元的词汇基本上是按意义编排分类的,但在课文对话中出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它词汇只有在句型的机械操练中进行替换运用,如果所有的词汇学习都采用这种方法,将是十分枯燥的。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情景性特点,备课时教师完全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利用某类词汇编一个浅显有趣的故事或对话。比如,根据形容词比较级编一个动物比大小、高矮、胖瘦的故事,这样就增加了词汇的语境理解成分,学生在生动的语境中猜测、解读词汇,形成对词汇的主动意义建构。而且这样的故事教学还可以给学生留出学以致用的空间,即让学生仿照教师提JR7RcYb94kStBtpTBKBITg==供的语段中的情节和句型,自主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续编或仿编故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一类词汇,还可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学习的策略。
  总之,只有在备课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规律,才能使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获得身心愉悦和有效发展。
  
  四、开放过程设计,实现有效备课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是备课内容的主体和核心,需要精心充分地预设和创造性地思考,包括情景的设置、问题的引导、语言的输入、活动的设计、学法的渗透等。教师应该侧重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创设合理情景,有效呈现新知?如何理顺局部情景与大语境的关系?如何设计生动有效的语言操练活动?如何处理单词、句子与课文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教学各环节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学中需要运用哪些手段和媒介……
  同时,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师生相互牵引、积极互动的过程,具有可变性、偶发性等特点,所以,教师无须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无须设计学生应该怎样回答,而应设想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可能出现的困难障碍是什么,进而设想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蕴藏变化、充满活力的过程。在教案撰写上,教师应变实录式、剧本式教学设计为板块式、框架式教学设计,以便教学中出现偶然变数时,教师可灵活增删板块和环节;也可在教案正文旁留下空白,以便根据实际需要撰写适当内容,作为对正文的适时修改、补充、提醒、强调和解释。备课留有机动空间为课堂的开放性、生成性教学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创造性劳动提供了自由发挥的余地。
  总之,教师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学过程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只有重视了备课的生成性,才能真正做到基于真实情景的有效课堂教学。
  
  五、发掘整合资源,实现有效备课的互补性
  
  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地挖掘利用和合理配置丰富的教学资源。备课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的方法和过程;不仅要备书本这些传统的“文本性”教材,还要备网络等载体的“超文本性”材料;不仅要备书本知识,还要备教师经验性知识、学生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本着效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原则,要将各类知识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网络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作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的功能话题,诸如介绍住所、学校生活、野营活动、周末安排、季节气候、兴趣爱好、生日聚会、问路等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备课时就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以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作背景资源。比如“Hobbies”(Fun with English 5B)这一课的教学,教师需要事先了解学生有哪些兴趣爱好,其中哪些是健康和高雅的,哪些是无益或有害的,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从容应对和自如发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准备,这不仅仅指课前预习,还包括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统计数据等,自己做调查研究、设计学习方法等。比如,教学英语数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生活中的所有数字:住宅楼和单元牌号、家庭电话号码、家长的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家人的年龄、身高、家里的藏书数目、自己的零用钱、班上的男生数、女生数、学校的楼房数目、班级数目等。再如,关于“Halloween”(Fun withEnglish 6A)这一课题,要求学生从网上或书报中搜集一些有关万圣节的图文材料,包括它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人性,初步感知这一西方节日文化,并把材料拿到班上和同学交流分享。如此教师不仅利用了学生资源,还开发了媒体资源,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准备铺垫;对学生而言则是一个积累感性材料的过程,丰富体验的过程,主动探索的过程,使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了主动参与的热情。
  集体备课是近几年来颇为盛行的一种备课方式,其最大的优势是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才能,促进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作用,组织“群言堂”研讨,有经验共同分享,有问题共同探讨,相互启发,彼此支持,在思维碰撞中促使问题解决和智慧生成。
  
  六、彰显个性特色,实现有效备课的实用性
  
  就目前教师的工作状况来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校本教研等一系列工作已经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英语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由个人型向集体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因此,有必要摒弃备课管理中过于繁琐的规范化、标准化、数量化的倾向,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有效、实用、个性化的备课。
  从形式上看,有效的备课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强烈的优化意识,它大气、粗放、机动、可变。从内涵上看,有效的备课可以体现自我,发挥自身优势,使教师个体独具的个性魅力在构思教学的过程中得以张扬,有助于形成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的备课方式可以走特色化、多元化的途径,只要对教学有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比如文字式、图表式、圈点式、剪贴式、修改式、电子式、集体讨论记录式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灵活选择尝试。在提升备课内涵的前提下,备课方式的“百花齐放”必定能够催生出课堂教学的“满园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