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石头》案例分析

2011-12-29 00:00:00朱金花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1年11期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乐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探究是儿童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科学教学应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认识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关键词:科学教学;自主;开放;探究;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1-0059-03
  
  [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石头”。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利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分析能力,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在搜集、欣赏岩石中体验自然美。
  3、科学知识:了解岩石的特征,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案例背景分析:
  
  课标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乐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为实现课标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在教材处理及设计时,我特别注意了通过自主、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训练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具体从以下五个层面研究石头:1.欣赏石头;2.简单的研究石头;3.深层次的研究石头;4.通过游戏玩石头;5.课下更广泛研究石头。整个过程始终以“玩”为主线,突出“有趣”二字。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品有:各种石头、小刀、铜钥匙、锤子、稀盐酸、滴管、水槽、水、放大镜、岩石录像、岩石百宝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头装点着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大自然中有关石头的录像资料。(学生观看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这些石头真漂亮……)
  关于石头,你想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会提以下问题:1.石头是从哪里来的?2.石头为什么有的光滑有的粗糙?3.石头有什么用?4.光滑的石头是怎么形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趣的石头。(板书课题:有趣的石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如何创设一个好的生活情境,勾起学生的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产生想知道,提问题的情感,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探究上,为下面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自主探究
  1.初步感知,说说对石头的认识。
  (1)课前同学们都采集了一些石头,谁能来说一下在采集过程中你对石头都有哪些发现?(学生简单汇报)
  (2)仔细观察一下面前的石头,他们各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说到:1.石头颜色不一样:有的发白,有的发红…2.石头很硬。3.石头有的光滑,有的不光滑……)
  (通过让学生回忆采集过程中对石头的直观的浅显的认识,激起进一步深入研究石头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平常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2.深入研究石头,进行实验指导。
  (1)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想不想更多地了解石头?下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一些研究工具,小组讨论一下,利用这些工具你们想怎样研究石头?(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请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研究方案。
  (2)请把你们的研究方案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
  ①看:(用眼或放大镜)比较一下石头的颜色;看看不同的石头的组成颗粒大小是不是相同;看看颗粒间的缝隙是否相同……
  ②砸:(用锤子砸)看看石头的硬度是否相同。
  ③刻:(用小刀刻)看一下哪种石头比较硬?哪种石头比较软?
  ④放入水中: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又有什么不同?
  ⑤滴盐酸:把盐酸分别滴在不同石头上会怎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有了研究的目标,动手之前先动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并讨论一下研究的方案及注意事项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直接决定着研究过程是否能顺利、高效的进行。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根据现有器材制定研究方案并交流,为下一步的实践探究指明了方向。]
  3.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刚才同学们的研究方案都很好,下面就请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案进行实验与研究。
  老师提出要求:(1)小组内成员分好工,要注意团结协作。
  (2)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把盐酸滴到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身上。
  (3)要把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
  [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参与研究,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对石头深入细致地研究,掌握其特征,为下一环节——给石头分类打好基础,并从中体会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乐趣。]
  4,学生汇报与交流。
  请把你们刚才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说一下。
  (注意:这里要多让学生说,把发现都说出来。)
  学生可能会汇报到:
  ①我们发现石头的颜色不一样:有的白,有的发红,有的黑,还有的黑白相间。
  ②我们用锤子砸:发现有的能砸开,有的就砸不开;又用小刀刻了刻,发现有的能刻动,有的刻不动。
  ③我们把盐酸滴在石头上,发现有的冒泡,有的不冒泡。
  ④我们还通过用放大镜看发现:石头的组成颗粒也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
  ⑤我们还把砸坏的石头放进了水里,结果发现:有的石头放入水中冒泡,有的就不冒泡。
  (探究是儿童自身的一种需要,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就感、兴奋感和自信心,也能焕发出他们发自内心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探究机会,引导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真刀真枪地搞科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把我当作朋友,气氛很好。同时,学生也充分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交流,为学生的探究推波助澜,把个体的发现变为集体的财富,实现资源共享。)
  
  三、实践创新
  同学们真不简单,像小科学家一样研究出了石头的许多奥妙,想不想玩玩这些石头?我们先来做第一个游戏——“找朋友”。
  游戏规则是: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石头分分类,并说出分类标准是什么?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下面是几个学生的回答)
  学生可能会汇报到:
  ①我们组使用了根据石头的颜色分:有红的、白的、花的、黑的……
  ②我们组根据坚硬程度分:用锤子砸不开的为很硬、用锤子砸得开但用小刀刻不动的为较硬、用小刀刻得动的为较软。
  ③我们是根据石头放入水中冒不冒泡分的……
  ④我们是根据滴上盐酸冒不冒泡分的……
  (通过有趣的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掌握石头的各种分类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实际应用
  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分类方法,相信大家一定给自己的石头找到了好朋友。下面咱们再来进行第二个游戏——“对号入座”。
  游戏规则是: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40页的资料卡(可以以卡片的形式发给学生),然后根据资料卡的介绍,也可参考岩石百宝箱,看看你面前的石头属于哪一种?你们组都收集到了哪几类岩石?(几分钟后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汇报到:
  ①根据鉴别发现我手中的这块石头是大理岩。
  ②我的这块是石灰岩。
  ③我的这块也是石灰岩。
  ④我这块石头是我出去旅游时带回来的,它是大理岩。
  ⑤我们组收集到的石头有: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
  (科学应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
  1、引出课下探究的问题。
  课下调查一下我们当地的岩石主要属于哪一类?
  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
  继续研究有关石头的其他方面知识,准备召开交流会。
  (学以致用是科学学习的最终目标,科学教学应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展开后续研究活动,鼓励学生自发、自主地去搞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科学探究,用好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体会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在整个过程中,突出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自我体验、大胆发言、自我表现,并尊重学生。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的科学学习背景由教室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体现为:
  1、探究活动设计开放。
  在科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自然的奥秘,树立开放教学观,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的主人。由于教学的开放,真正把更广阔的探究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没有了精神压力,没有了心理负担,思想上没有了包袱,再加上老师的及时指导与点拨,自然就想出了这么多研究方法。
  2、探究结果交流充分。
  学生对科学问题探究后,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说一说探究中有什么发现?探究的结果是什么?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探究推波助澜,把个体的发现变为集体的财富,实现资源共享。
  3、岩石分类自由。
  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我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创设了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由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不同,学生探究的发现也就会不一样,所以,学生们在对岩石进行分类时,就产生了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又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探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下基础。
  通过实践发现:自主、开放式教学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索为目的研究活动,很好的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条件和环境,给他们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课程教学实效。
  
  责任编辑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