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节校内研讨课引发的思考

2011-12-29 00:00:00侯广标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1年11期


  摘要:观课、议课是对原来的听课、评课的发展与完善。对小学数学研讨课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能引发反思,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课议课;评价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1-0053-03
  
  根据校本教研的实际情况,结合第三轮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我校开展了观课、议课的校内研讨课活动。经过各年级教研组推荐,六位教师分别执教了一至六年级的六节数学课。听课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反思。
  
  一、观课发现的问题与分析
  
  1、过分强调开发非课本资源。
  现举一例说明,一位教师在上北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的第一课时“配菜”时,撇开教材本身提供的教学情景图不用,却另外创设这么个情境:我班小明过生日,邀请小红去参加,小红有两件上衣、两条裤子、一顶帽子、两双鞋,问她有几种选择穿衣的方法,接着又叙述小红家到小明家的路线,并画了线路图让学生去探究有几种行走的方法?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境教学场面是可想而知的。教材呈现的三幅情景图,问食堂师傅要配一荤一素菜,有几种搭配方法。第一幅是星期一食堂菜谱:荤菜(肉丸子)、素菜(白菜、冬瓜)。第二幅图是星期三菜谱:荤菜(牛排、鱼)、素菜(豆腐、油菜)。第三幅图是星期五菜谱:荤菜(肉丸子、虾)、素菜(白菜、豆腐、冬瓜)。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执教老师设计的这一复杂情景,难度远远超过了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教材呈现的三幅情景图由浅人深,层次性非常明显,降低了学习难度。其实,教材的内容都是编委们经过长期的调研并结合一线教师长期教学实际而编出来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不能说篇篇精华,字字珠玑,也可说得上是百里挑一吧,放着这样现成可行的教材不用,却另辟蹊径难以操作。有位名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活用教材是可行的,但任意改变教材是不科学的。”
  
  2、过分放大创设情境的作用。
  创设情景是数学教学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情景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好的教学情景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无关的情景创设可能会误导学生进人歧途。因此,南京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哲学家郑毓信说过“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有情景,并不是每个活动都适合学生探究”,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说当前数学教学情景创设过分地强调“生活情景的创设”,这都说明创设情景只是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必要手段,更不是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都适合。情景创设要恰到好处,不能画蛇添足,该创设的时候创设,不该创设的时候坚决不要。如在这次研讨中,-一位老师在学生已经理解了乘法意义的情况下,进行练习训练的时候,仍旧一味去创设情景,既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教学时间,又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提问缺乏针对性与探究性。
  在此次观课过程中,有一个现象非常明显,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教师的提问次数较多,缺乏目的性,比较随意,时常有“是不是,对不对……”没有针对性,有时提的问题长,学生很难理解,没有探究的价值,同课程要求相违背。课堂提问无需太多,关键在精,要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唤醒作用、激励作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数学教学是情智交流的活动,以智带情,以情促智,教师要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和基本情感体验,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无价值的讨论。
  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讨论是学生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意见的交换可以促进思维的转换和优化。通过交流,学生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讨论可以使一种思想转化为多种思想,为他们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知不觉,学生认知和应用能力在讨论中得到提升。可以这样说,讨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强大推进剂,真理越辩越明。可是,美中不足的是,这几节课里都存着为讨论而讨论的现象。讨论缺乏目标性与针对性,丧失了讨论的意义与价值,使讨论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讨论过后则一无所获,没有真正体现讨论价值和意义。
  
  二、议课引发的反思
  
  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议课应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教师的教,应围绕着教师是否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是否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教学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真正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氛围。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结构是否优化,有没有充分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有没有从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基本情感体验等等。通过观课,我认为应做到:
  
  1、该讲的要讲,该教的要教。
  随着课改的实施,由于对课改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一些教学理念理解不够准确。一些教师似乎不会教了,该讲的不敢讲了,该教的也不敢教了,仿佛这一讲一教就违背了课改的要求。本来应该讲透彻的只讲了半截就戛然而止,让学生想去吧;本来应该教学生怎样去做的,一律变成了放羊式的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致使学生听后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好像讲和教就不属于课改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新课改精神,片面地理解讲和教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把讲和教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对立起来,不敢讲和教。有位教师在教“用字母表示数”时,当讲到数字与字母相乘省略乘号如何写时,就没有讲清一般数字应写在字母的前面,致使后来的练习,学生总是出错。所以该讲的就要讲,该教的坚决要教,其实,讲和教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流传至今就已经说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讲解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概念、规则等的教学。通过语言形象地描述,使学生对所感知的内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表象。而演示法主要适用于试验课、操做课或教学内容的试验部分与操作部分,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准确模仿,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动作要领。
  
  2、该放的要放,该扶的要扶。
  放和扶既是教学方法又是教学策略,如何放如何扶是方法问题,在什么地方放在什么地方扶又是策略问题。放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放,不要怕出乱子。这样或许更能擦出精彩的亮光。一位教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本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半个苹果,他生怕学生跑偏不敢放,自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又涂了一半阴影,细想一想教师这样做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与越俎代庖之嫌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此相反,另一位教师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结果学生别出心裁,有的画图画,有的画线段,有的用数字,表示方式五花八门,既合理又天真。那该在哪扶,如何扶呢?我认为对于学生思考有较大难度的,如一些计算公式、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及体积计算,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同时,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3、复习是对已学过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有位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正反比例的时候,先创设情景,出示两幅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并说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再按照新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再重新感受一下正反比例知识形成的过程,只不过速度比新授课稍微快了一点。最后加以对比,整个过程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但观课时总使人感觉到有点遗憾,好像遗失了点什么,静而思之,有以下感悟:①复习课不能当成新授课去上,复习复习,就应当针对学生的不足去复习,找出学习上的差距。那怎样才能使复习有针对性呢,教师通过调查、反思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②复习课,对学生来说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整理归纳,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方式方法,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尤其是本节课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与异同。③复习课不是已学过知识的一一呈现,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复习课有复习课的特点,它不是新授课的翻版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重点是对学过知识的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要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生活问题一数学问题一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开发学生的思维,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此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