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要抓好课前、课堂、课外三部曲,即抓好学生课前预习和教师自身的备课,走出阅读教学的种种误区,开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础;关键;源泉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1-0031-0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决定着小语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扎实抓好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一、课前是基础
一节语文课要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层次的交流与对话,要担负起教会学生学习阅读的任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包括学生的预习和老师的备课。
1、强化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课前学生不去熟悉课文和生字,那么在课堂上就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初读课文和识字训练,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课文的精读感悟。因此,预习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坚持培养。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目标:一读,读正确,掌握生字的字音、字形;二写,通顺,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三写熟练,查字典了解词语本意,思考从课文中“我”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把不明白的问题记在本子上,等学习课文时提出来。此外,教师要让学生课前多渠道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意识。排除读书、字词的障碍,有了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就为下一步的阅读打下了基础,使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方向。
2、教师备课要细化。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自己讲过的教研课、公开课,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自然段,几乎都能倒背如流,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明显高于平时。其原因就是我们用心备课、反复斟酌了。一篇课文,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像学生一样做到,把课文读通、读懂,结合教材及教参中的教学提示,弄清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教师还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同事间多讨论、多交流,达成共识。其次,是备教学思路,也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学。每一篇文章都有文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文章的灵魂。老师必须善于针对不同课文,准确抓住作者的文路,提炼教学的主线,并依据学生实际,围绕主线个性化地开辟教学的“面”,灵活机智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再次,做好常规性课前准备。如,关于生字的读音及笔画、笔顺、词语的意思、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教师要在工具书或网上详细查阅;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各种教具要提前准备好;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熟悉、反思和修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
二、课堂是关键
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大体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然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操作起来都会出现各种误区,需要教师明析利弊,准确把握。
1、走出“只重大概,不重目标”的误区——“定标”。曾有人形容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如果说我们的阅读课总是在“模模糊糊”的状态下进行,就不可能极大地发挥阅读文本的功能,也不可能使儿童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一般讲,一篇课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一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即学习生字,理解运用词语,体会句段的意思及在文中的作用。二是对思想内容的学习,即从文章的整体人手,挖掘各部分的含义,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什么。三是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学习,即文章的结构、顺序、修辞等。学生在阅读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是潜移默化的,它要比作文指导课更容易深入学生思想。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的培养,意志品格、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但是,每篇文章的训练重点各有不同,教师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以偏概全,要依据课文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现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走出“讲与读走极端”的误区——“定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讲与读的关系是一个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稍有不慎,就会走向极端。长期以来,旧有的“满堂灌”式教学已成定势,有些教师如果你不让他析词解句,分段,概括段意,总结中心,他就不会教了;或者一节课全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演讲、赏析。叶圣陶先生说过,课堂上教师所“讲述”的,只应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新课改更重视学生的读,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然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强调读的作用,全然抛弃了必要的讲解,认为“阅读教学只是简单的读读背背”,致使文章的生动、精彩之处学生根本体悟不到。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讲为导,读为本”的理念,做到以读为本,精讲多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把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用文中的思想感染自己的心灵,以文中的手法丰富自己的表达。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必须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点拨引导他们理解课文,然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最后,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从而体会到读书的收获与乐趣。教师还可通过情景朗读、朗读评价、朗读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其次,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书。读的形式有: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文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每种读的不同功能。教师切不可为追求热闹一概要求齐读,尤其在学生没有很好理解意思、读出感情之前,一定要避免反复齐读,否则学生会养成唱读的毛病。再次,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之时达到读熟或背诵。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但这种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寓趣于诵,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使学生既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受到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总之,一节小学语文阅读课,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读,那就是教学的失败;如果只是读,没有教师在文字、内容、写法上的必要指导,同样也是教学的失败。
3、走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喜欢哪一段就学哪一段”的误区——“定法”。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要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课堂只是激活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教学方法的确定不是教师主观的东西,要充分研究儿童的需求、愿望是什么。而有些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含义,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喜欢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把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肢解了。学生读得七零八落,一头雾水。那么,应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学习的主人呢?
(1)加强整体把握,提高阅读的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课堂上只有教学环节的整合,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呢?根本措施是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问题理清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然后再让学生读书思考…“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内涵,感悟出“我”对珍珠鸟的宽容和喜爱,珍珠鸟的纯真和可爱,从而使学生由事明理,领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最后再让学生美读,体验“他们创造出什么样的美好境界”,从而使学生由明理到生情。这样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体验、欣赏、评价,使他们人人都有较为充分的自主学习体验的机会,加强对课文的整体认知和把握。
(2)采取多种形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飞夺泸定桥》时,可以教给学生抓题目中关键词的阅读方法;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可以教给学生抓“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中心句的阅读方法;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以教给学生抓中心段的阅读方法;还有抓过渡段的阅读方法、用图示理解课文的方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阅读方法等等。我们要善于从“教材这个例子”中把它提炼出来,并引导学生接受它。这是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条件。
(3)注重交流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学生在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就会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另0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而要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真实的表述,还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学生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就会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就会真正喜欢上阅读。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他们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
三、课外是源泉
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打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场所,是新课程所向往和追求的。
1、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如泉水,源源不断地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离开了课外阅读,语文阅读教学不会有后劲。当年《中国教育报》曾推介的《西部高原的阅读之花》,从正面揭示了重视课外阅读,使一个藏书并不多的薄弱学校中的儿童读写能力得到极大发展的奥秘。由此可知,凡是课外阅读搞得好的学校、班级,学生读的书多,储备的知识多,积累的语言多,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就会相应提高。聪明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少留重复抄写的作业,让学生课余有时间多读课外书。学校要定期为图书室购置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新图书,不断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学校可开设专门课外阅读课,学生可以从学校、班内借阅,也可以自带图书,在阅读课上交换阅读,汇报交流阅读收获和体会。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评选课外阅读的典型,在班内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同时,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坚持多读书、多动笔,不断充实头脑,积累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使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成为“学者型”教师。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开展实践活动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弘扬团队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是课堂的延伸。教师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听力、朗读、口语交际等拓展训练。二是广泛的实践活动。学校和教师要结合教材编排、学生实际以及当前国内外形势,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班队会、举行“讲故事、写字、朗读、演讲”比赛、写倡议书、写解说词、写慰问信、编广告语、做调查、进行采访、谈活动感受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