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改革十年路展望未来一片天

2011-12-29 00:00:00张东兴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1年11期


  编者按: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年,目前正进入“反思和完善”的阶段。自课改以来,河北省沧州市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着“享受语文”的理念,遵循着“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道路,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课改成果。前不久,沧州市教育局教科所和沧州市小语会对他们的课改进行了调查总结。为了推广他们的优秀成果,并引发读者对课改中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思考,从第九期开始,本刊分“教育教学思想篇”“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篇”“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篇”“校园文化建设篇”四部分,对他们的实验情况调查总结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摘要:校本教研活动正为广大学校和教师所熟知并积极推进,但需向“校本研修活动”方向发展和提升;以“听课、说课、评课”为主要方式的“课例研究”有待提升;教师备课形式面临诸多挑战,有待突破和发展;课题研究开始走向规范,主题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尚待开发;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专业;引领能力有待提升。
  关键词:校本研修;课例研究;教师备课;课题研究;骨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1-0028-04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以学校为单位的专业活动来实现的。2004年3月沧州市启动的“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是河北省的一个重点项目,从2006年开始的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工作也把“校本教研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两项全省整体推进的重大措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校本教研活动目前正为广大学校和教师所熟知并积极推进,但是需要向“校本研修活动”方向发展和提升
  
  沧州市作为一个区域,置身于河北省“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工作”两项重大活动之中,尤其是2006年10月份,“河北省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现场会”在沧州市运河区召开,“校本教研”作为一个专业名词为广大教师所熟知,“校本教研活动”作为制度化、常规化的学校管理工作和教师职业发展内容,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职业生活中。笔者作为河北省这两项重要活动实施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作为在沧州市区域这两个项目的积极推进者,也感到校本教研活动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因此,曾经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主张:
  
  1、把“校本教研”改称“校本研修”。当前的“教研”侧重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或课题,重在研究“事”;“研修”既要解决学术的问题,又注重教师的职业修养,注重教师的作为“人”的修养,它的关注点不仅是“研究事”,更是要“发展人”。这样的站位才更高远,才符合“人本”的思想,才符合科学发展观,才符合“教师与课改共成长”的教育思想。
  
  2、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要从校园文化的构建的层面来谋划。以很多学校领导推崇的“推门听课”活动,“推门听课”有着“突击检查”、“强行监督”的意味,也有对授课教师和学生不尊重之嫌,如果提倡学校领导听课采取“教师主动邀请”的方式,同事听课采取“张贴海报广而告之”的形式,就有了文化和情感的味道。
  
  3、当前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往往只关注了学校的发展和管理,而忽视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记录,教师们的读书笔记,教师们的一些成果证书,都汇集在学校的业务档案中,而这些也应该是教师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成长记录”,因此,学校的管理也应该满足教师个人职业生活发展的需求,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4、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计划较空泛,不务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拍脑门现象”和“长官意识”,只有个别学校能够有民主的思想,能够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能够让研究的课题(或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5、很多学校制定的教师发展规划往往是比较空洞或流于形式的,缺乏对教师队伍现状的客观分析,也缺乏对教师发展的科学规划。例如,一些学校的领导这样分析本校的教师队伍现状:“老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老化,墨守成规,穿新鞋走老路,自身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陈旧。”有的县级教育部门这样判断:“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生源少,师资力量分散,形不成教学研究的群体优势,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这样的说法其实根本没有对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做具体的分析,而是凭着想当然,是典型意义上的“以偏概全”。再比如参加调查的70所学校中有将近半数的学校都提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办法是“请进来,走出去”。在教学评估中,一些学校有这样的想法,但真正能“走出去”的教师有多少,真正能请到“专家”有多少,即使偶尔请来某位“专家”,又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呢?能够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吗?
  
  二、以“听课、说课、评课”为主要方式的“课例研究”仍然是最常见的教研活动之一,但是研究的层次多数还在浅层次徘徊,有待提升
  
  “听课”和“评课”是所有学校均很重视的一项常规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也是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最近几年,“说课”活动又普遍出现。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又有很多的呈现方式,如优质课、评优课、展示课、研讨课、汇报课、实验课、公开课、会诊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技术创新课、高效课堂课、录像课、学校领导推门课、青年教师过关课、同课异构课……可以说形式丰富多样。这些以课例为依托的教学研讨活动无疑是基层教师参加最多的,也是他们受益最多的活动形式。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视导和教学评估活动中(“听课”以及“听课后进行研讨”是目前各级教学评估的“指定项目”)可以发现,“研讨”的层次相对较低,教师们只是处于从“不敢说”到“敢说”的阶段,还没有到“能说”、“会说”、“说到点子上”。教师的听课和评课存在着计划性不足,目的性不明确,深入性欠缺,研讨氛围不浓厚,研讨过程不深人,研讨形式模式化等诸多问题。笔者曾经用“一言堂”、“二分法”和“三段式”这样来描述当前的评课活动。
  
  1、一言堂:教师发言烘场面,领导专家说了算。学术研讨不民主,官场作风随处见。
  
  2、二分法:谈论优点多益善,“不足”之处极少谈。授课像过“鬼门关”,研讨就像挨批判。
  
  3、三段式:教师反思一大段,同行齐把课赞叹。意见全都“不成熟”,领导专家看着判。
  笔者也曾经在2008年第10期《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上发表《如何提高课例研究的有效性》指出了“课例研究”应该关注的几个要点,以提高课例研讨的层次。
  
  1、要注重整体评价,不能只谈零散感受,不能“只捡芝麻,丢了西瓜”。
  
  2、要重视微格分析,学会“透视”教学现象,要懂得抓规律,要以小见大。
  
  3、要强化多向互动,既要“各抒己见”,更要“议论纷纷”。
  
  4、要注意向课前延伸,关注课例的“全过程”,注重研讨的完整性。
  
  5、要重视“行为跟进”,关注“研讨后”的研究,注重研讨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
  
  
  三、维系多年的教师备课形式已经面临诸多挑战,教师们有了很多个性化的需求,备课形式有待突破和发展
  
  目前,教师们的备课形式多数还在沿袭着传统的纸质备课、写教案的方式,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尤其是教学评估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教案的书写非常重视,加强了检查和监督,而且增加了一些项目要求,如“教学目标”必须要按照“三维目标”来分列,有的学校要求教师要写出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不少学校要求教师每节课后要写“教后反思”。尤其是面对教学评估之类的检查时,平时。原始资料保留不充分、教案书写不工整的教师,就要面临“加班补教案”的任务。在有的学校备课和写教案就成了某些教师的“负担”,让他们怨声载道。另外,有些骨干教师从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角度提出了“零教案”的观点,他们提出要把写教案的时间节省下来,自己在教科书上写写画画就能把课上好,不愿意再写“像模像样”的教案。看来,备课形式也确实需要突破和发展。比如,学校可以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1、简化教案的书写形式,仅保留必需的项目。
  
  2、教案的书写可以采取纸质、电子文档、在教科书上勾画、批注等多元化的方式。
  
  3、跟骨干教师签订“君子协定”,以确保教学质量为条件,允许他们“零教案”。
  
  4、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共性问题、方向性问题集体研究,共同执行,同时为教师保留个性化实施的空间。
  
  5、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建立教师备课的资源库,开展电子备课,注重教师备课成果的积累,也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四、课题研究开始走向规范,主题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尚待开发
  
  近几年来,由于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河北省教育学会、全国教学研究会、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社会科学联合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的积极推动,由于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的增加,也由于课题研究受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绩效工资等功利因素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大增。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学校都承担有县级以上课题,很多学校还有自己的校级课题。骨干教师承担课题研究较为普遍。另外,就沧州市而言,近几年来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使学校和教师的课题研究日益走向规范。原来那种课题研究只重视申报不重视研究和结题,最终课题研究自生自灭、不了了之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改变。
  目前的课题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课题的确定缺乏现实针对性,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不细致,研究方法科学性不足,课题研究者急于结题用证书,课题研究成果层次低,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总结推广和转化等,这些都需要加以改进。
  “主题研究”不等同于“课题研究”。相对于“课例研究”,主题研究最近才被学校重视起来。这是因为学校的“校本研修”逐步深入,课改中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另外,教师们关注的问题也更具有理性。学校的“主题研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省市县级的教学评估内容和形式需要调整,尤其是教研活动的评估,要从原来的“听课—研讨”单一的形式中解脱出来,鼓励学校采取更丰富的形式展示他们“校本研修”的成果和水平。
  
  2、研究的主题应该侧重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们的困惑,应该来源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研究主题“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
  
  3、学校应该关注各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的谋划和统筹部署,最好形成系列,“化零为整”,争取出“拳头产品”,提升研究成果的层次。
  
  4、要细化主题研究的进程,有效推进主题研究,加强过程管理,及时总结和推广研究的成果。
  
  五、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课改中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但专业引领能力有待提升,基层学校在专业引领方面还存在着“等”、“靠”的思想
  
  十年的时间,沧州市举办了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素养大赛(前四届为“素质大赛”,第五届开始改称“素养赛”)、五届教师论坛(含“教师合作论坛”和“小语会会员学校合作论坛”)、三次语文教师专业团体培训、语文教育教学评价专题研修班,还举办了阅读教学观摩、作文教学观摩、口语交际教学现场会、课改成果展示会等系列活动,基层县区也相应地组织了大量的教研活动,这些都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经过这些活动历练出的骨干教师也成为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和排头兵,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已经有两个县区单独为骨干教师召开过个人教学研讨会。参加调查的学校中有10余所开展了“青蓝工程”之类的结对子活动,一些骨干教师已经开始“带徒弟”、培养“新人”了。
  虽然骨干教师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调查和评估的情况来看,学校和这些骨干教师仍然觉得力不从心,他们还是觉得在应对一些具体学术问题时比较困难。就学校而言,不少学校存在着明显的“等”、“靠”思想,盼望着上级部门的“送教下乡”,盼望着专家们能够被“请进来”,但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更为重要的应该转变思想,立足练好“内功”,让教师通过高层次的“校本研修”活动加快提升的步伐,同时也倡导教师们借助网络、论坛等不同的渠道建立比较大的“学术圈子”,可以不拘形式地跟更高层次的专业人士交朋友,开阔视野,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也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活。沧州市教科所、沧州市小语会就为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建立了公用邮箱和公用博客“共享语文每一天”,一些县区也开辟了相应的网络教研空间,这些都有利于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六、校本研修和教师职业成长方面需要强化的其他一些认识和做法
  
  1、“校本研修”应该逐渐成为具有丰富层次性的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体系。这个活动体系大致包括:教师日常工作中自发的、随机的教学研讨——学科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年级组教学中主要问题的研究——学科组的和学科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跨学科的共性课题研究—跨学校的同学区校际联合研修活动——跨区域的教学研修活动等。
  
  2、“校本研修活动”要兼顾教师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个方面。
  “个人反思”既包括教育行为反思,也包括教学行为反思,既包括思想认识方面的反思,也包括实践操作方面的反思。个人反思要不拘形式,注重反思的质量和“知”与“行”的改善与提升。
  “同伴互助”要突出“互助”,避免人为地分化成“强势”和“弱势”群体,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专业引领”不要等同于“专家引领”,要消除“等”、“靠”思想,也要克服把“行政和业务管理领导”等同于“专家引领”的“长官意识”。要开发教师自身潜在的引领能力,也要培养和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引领能力,在优势互补中使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3、“校本研修活动”要从过分注重“以校为本”的“封闭保守思想”中转变出来,要走向开放,加强合作攻关,倡导资源和成果共享。
  
  4、“校本研修活动”的制度化和常规化仍然需要学校、乡镇(学区)乃至县区的统筹谋划,科学安排。以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为例,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着经常‘调课”的“临时抱佛脚”情况,存在着县区或乡镇(学区)与学校活动内容各自为战、活动时间经常“撞车”的情况。应该采取县区、乡镇(学区)和学校研修活动“一盘棋”的管理模式。例如,将县区和乡镇(学区)的活动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定参加人员,并及时通报学校,供学校制定本校研修活动时参照;学校确定教师参加研修活动的时间表要和教师的任课表统筹考虑。
  以语文教师要参加的研修活动为例,可确定每周五下午为年级组集体备课时间,隔周五下午为语文学科组主题研讨的时间,每月的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为乡镇(学区)教师专业培训和成果展示的时间,县区的活动也安排在周五的下午,而安排任课时,每个周五的下午,语文教师都不排课。其他学科也如此安排,这样从时间上就形成了“一盘棋”。
  从研究的内容上,也可以做类似的谋划,可以将县区或乡镇的大课题分解成由学校分别承担的子课题,分别攻关形成“小成果”,再整合汇集成“大成果”,并及时展示、交流和推广。
  
  5、教师研修活动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信息技术科学的优势,要在形式上创新,在时空上突破,要逐步开展一些不周定时间,不固定空间,也不固定人员的网络教研形式。例如,借助网络视频的教研活动就可以减少教师们路途的奔波;网络沙龙和论坛活动可以让学术研讨很及时,内容也更宽泛,方式更加灵活。
  
  责任编辑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