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追寻和打造具有“真、善、美”的课堂。
一、“真”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1.“真”思维,数学思考要真枪实弹
一节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应能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教师教有所获,学生学有所得。如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的:(1)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2)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3)三角形面积计算和我们刚学过的平行四过形面积计算有什么联系呢?带着问题去探究,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经历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
2.“真”情境,教学情境要精益求“真”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创设了一个为班级窗户配玻璃的情境,表面上看教师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但细细想来,生活中我们配玻璃真的要算出长方形玻璃的面积吗?我们只要知道了玻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行了,无须算出它的面积。我们选取的生活素材要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能够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并充分地进行“数学化”的思考。如课始教师说:“元旦快到了,同学们想把班级黑板的边用花边贴起来,但是花边买多了浪费,买少了又不够。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花边到底有多长呢?”学生回答计算出黑板长方形的周长,由此引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也将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3.“真”评价,教学评价要真情流露
有效地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适时、精当、有度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中应杜绝“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千篇一律的机械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如“你发现的问题很有价值”“我认同你的观点”“你的想法与众不同”等等,这样的评价可使教师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善”的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法,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民主、和谐,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找规律”时,我是这样设计氛围的:“老师手里有绿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的磁铁,请你猜一猜我第一次拿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磁铁?(第一次出示的磁铁是红色的)那么,第二次拿出的是什么颜色?第三次呢?”……“怎么一开始你们猜不准,现在都猜对了呢?能说说理由吗?”最后我小结:“图形的排列、磁铁的排列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会激发学生找规律的兴趣。
2.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熏陶。教师应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关系之后,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又使学生为古代数学家的研究成果所钦佩。
三、“美”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升华
1.引导学生享受数学本身的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美丽的对称图形,有漂亮的蝴蝶、可爱的小蜜蜂、逗人的青蛙等各种小动物,有0、3、8、B、E、D、Y、H、K等数字与字母,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美丽迷人的艾菲尔铁塔、庄严肃穆的天坛、历史悠久的故宫等中外名胜古迹,还有红双喜字、树叶……随着一幅幅美丽画面的不断变换,学生的眼睛亮了起来,赞叹之声此伏彼起:“真是太美了!”这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美,理解了对称美的价值。
2.引导学生感受教师的教学艺术美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重视谋篇布局,教学中各环节安排合理,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活动动静结合,集开放性、拓展性于一体,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构成课堂的节奏之美。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