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而在教学中合理增加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我分析了当前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鉴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学生不易把握其内涵,因此导致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例如,在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等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弄清数位的意义,掌握读数、写数的法则。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直接体验,并从中获得正确的认知。
又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可以先带着学生做风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纸的每一步的变化,引导学生明白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各自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平面图形的拼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图形,而且还能拼成各种不同的图形。教师从中加以点拨和启发,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拓展思维,萌发创新意识。这样的实践操作,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的科学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并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学具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拓展思维、学会创造。
二、提高动手操作教学的实效性
在一些课堂上,虽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但在这些动手操作中,却出现了不少无效的操作现象,导致操作流于形式。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考虑到学生在以前就已经认识了圆柱,而且对圆柱的形状、特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此,我不是出示圆柱让学生进行观察,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让他们通过动手做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还发现当长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圆的周长相等时,才能做这个圆柱的侧面。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提高动手操作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动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性,发挥好动手操作的特点和功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及时地对动手操作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
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操作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操作过程本身的重要性,对学生操作过程关注不够,对于学生操作方法的闪光点不能及时发现,导致学生的成功体验得不到满足。再加上教师不善反思,对学生的不愿意操作误认为是已经理解,不需要操作,甚至表扬这些学生“头脑灵活”“抽象思维能力强”,久而久之,学生的操作热情慢慢减退,操作意识慢慢淡化。所以,当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仔细巡视,及时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切不能在讲台前等着学生汇报结果。对于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作出中肯的评价,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当学生操作成功时,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诸如“你真棒”“你的动手能力真强”等激励性评价,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例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们通过画一画、涂一涂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一些数学信息在纸上表示出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雏形统计图。完成后,同伴互相欣赏作品,教师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并给予评价。对操作过程中有意外生成的闪光点,可以在全班点评,让学生们分享,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操作过程的美好、操作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鼓励是对学生操作意识的一种激励,它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震撼的作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勤于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动手操作,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不断更新观念,让学生体会操作的好处,强化操作的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锻炼操作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