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

2011-12-29 00:00:00戴永斌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强了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多媒体也随之进入了普通教室。过去只有报告厅、多媒体教室才有多媒体设备,如今,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使教学插上了高新技术的翅膀。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正确地运用多媒体,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呢?
  一、直观演示,提升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软件,能将文本、声音、图表、图像、动画等结合起来。对此,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他们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一定会被烧旺,并随之转化为学习的热情。
  例如,“平均分”是除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如果采用CAI课件或实物投影,就能变静为动,直观地展示“一个一个地分”和“几个几个地分”物体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就这样在电教多媒体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如在小学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可制作一个课件,让一个由多个图形组成的房子分解成一个个小图形,可以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移动、变色、同步讲解、闪烁等方式进行分割,形象生动的描述图形分割的过程,便于学生切实理解房子面积的计算。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电视、录音、投影等电教手段,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学生总是把圆锥的体积弄成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其实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可以制作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利用倒水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看出只有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会等于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同时又做了两个不等底不等高的进行倒水比较,从实验中得出结论,这比教师枯燥单调的讲解容易让学生理解。短短的几分钟播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速度,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这节课的学习,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设计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的动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动画之后一个可爱的动画人物问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3.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既能很快从动画和学生观察分析中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转换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从而得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又能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四、需要注意的地方
  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的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因此公开课一定要用多媒体。有的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制作课件上,为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有的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没有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怎样利于学生学习。也有的教师忽视了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设计课件时内容涵盖一节课的全部内容,包括激情导入、设疑、例题讲解、练习题、课外知识等。这样一来,教师只是多媒体的操作者,而且这样大的信息量,势必造成媒体对学生长时间的刺激。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断变化的屏幕上,忽视也来不及分析理解重要的知识点,造成消化不良,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同时,由于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单调,视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关注教法和学法,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切不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为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教师应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发挥各种教学手段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使它们取长补短。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