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谈

2011-12-29 00:00:00刘业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浅显的探索。
  一、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好奇心是创造的源泉,正是独创思维的火花的闪现。因此,教学时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教师微笑的面庞、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平等的角色使学生如坐春风之中,感到安全,心情舒畅,学生便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涌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教师加以鼓励、启发、诱导、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从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把动Y8r4pIXjowCkZyolGIG42Q==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具体实物的个数建立数的概念;教学“分数”时,让学生亲手分一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通过作图、测量使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结构,进而分析内部特点和规律;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到题意的理解过程中,让学生画图分析、模拟测量,广泛收集整理数据,手脑并用,构建解决问题的框架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明确解题思路。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思维的能力也提高了。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课上真正“活”起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否则,在沉闷的环境中,学生思维就要受到压抑,创新意识很难得到培养。
  三、加强合作,展示学生的创新才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稍有不慎就要受到教师的指责。这种形式下教育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生和4位女生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如下应用题: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有4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四、挖掘教材,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是课程资源之本,是教与学的重要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进而创新学生的思维。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渗透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图画科学精美,生动活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大胆挖掘其中可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整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改编成校本教材等,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从而使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例如,在学生学习“6、7的加减法”后,我把课后练习“想一想:我背回来7个土豆”改为让学生回家准备7个小石子放入扎破一个洞的袋子中,拿到学校,看看发生了什么情况,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老鼠,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纷纷把自己所编的数学故事在小组里交流,并用小棒动手拼摆,同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总之,教师要善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学上的探索者,注重深入钻研,让“创新”引领学生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童话般的数学王国里快乐成长;让学生带着创新的思维、探索的眼睛,迈向成功的未来。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