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应用题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2011-12-29 00:00:00陈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可以预见,现代信息技术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学校教学条件将不断得到改善,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工具,这无疑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理解与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数学应用题教学,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优化审题环境,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就本质而言是信息的获取、交流、处理、应用和创新的过程。获取信息既是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应用、处理、创新的前提,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起点。在应用题教学中,首先要优化审题环境,给学生一个获取有效信息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复习题:“一批零件由甲乙两人共同完成需要12小时,如果由甲独立完成需要20小时,由乙单独完成需要几小时?”学生一般获取题中的条件是“一批零件、12小时、20小时”,问题是“乙单独完成需要几小时”。学生一般获取的这些信息是极为有限的,不足以解决问题,如果审题就此而止,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思维受到禁锢。如何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呢?就此题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根据题意填空:(1)这是一道问题的应用题?(2)“一批零件”在此题里叫做 ,可以看作。(3)12小时是完成这项工程所用的时间,在题里属于 。(4)20小时是完成这项任务所用的时间,在此题里属于。(5)在这里问题属于求。由此可见,优化审题环境后学生可获取更高、更有效的信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材料。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用多种方法、策略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
  二、注重过程分析,培养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思维能力
  以上题为例,从题中提出的那些信息是表面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将所获信息进行合理、有效、创新性地整合加工才能有所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提问:“谁能将题中的条件进行合理整合,创造出新的条件?”在整合过程中,有的学生将工作总量和两人共同完成的时间这两个条件整合在一起,创出新的条件——效率和为1/2;有的学生提出将工作总量和用完成的时间两个条件整合在一起,创出新的条件——甲的工效是1/20。到此,课堂进入短暂的沉默,学生不能再进行整合了。接着出示线段图:
  教师问:“谁能将图中的条件整合成一个新的条件?”学生很快发现:图上甲单独做“20-12”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乙12小时的工作量。经过上面一系列地整理加工、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三、鼓励立新标异,培养学生创造性应用信息的思维能力
  创新并非无中生有,它是建立在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对有效信息不断的创新。
  还是以上题为例,教师接着再提问:“还有没有可以利用的信息(条件)?大家再讨论一下。”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可以把甲单独做‘20-12=8’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乙12小时的工作量整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的信息(条件)——甲乙完成等量工程所用的时间比是8︰12,可以用上例解,设由乙单独完成需要x天,则20/x=8/12。”这一创新思维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有的说也可以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乙完成等量工程的时间是甲的12÷8=1.5(倍),从而列出20×(12+8);也有的学生把效率和与甲的效率整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信息(条件)——效率和是甲效率的1/12÷1/20-1=2/3,由此可知乙的效率是效率和的2/3,从而又创造性地列出1÷[1/20×(1/12÷1/20-1)]。可见,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就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虽不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但却是这场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要表扬、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