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学习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设计情境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教学中
课堂设计过程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有限,再加上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一味地“就题解题”难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走神现象。由于情境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相结合,与学生有关,因此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小数乘除法”时,可在课堂上模拟超市、文具店等学生熟悉的场所,标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小数),如“兔子水笔2.45元,买了3支”,将学生分成三组,A组用加法计算3支笔需要多少钱;B组用乘法计算买3支笔多少钱;C组则讨论两个得数之间的差异。由此容易得出结论:小数乘法即是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然后根据小数位数移动小数点。在学生掌握之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自行设计问题,进行计算。
二、打开课本,放手学生自学
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形式。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再让学生看课本。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了。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五角星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有几个角?”一连串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答如流,这时教师接着问:“它的一个角有多少度?”学生谁也答不上,面面相觑。教师又问:“想知道吗?”学生异口同声“想”,此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出示课题“角的度量”后,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想到怎样量角。”“我想到用什么量角。”“我想到用什么单位计量。”……这些问题一出,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教师当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科书,同时鼓励学生:“谁能从书上找到答案,谁最聪明!”在放手让学生自己量角的同时,挑选量得又快又准的学生当小老师和教师一起巡视检查其他同学量角的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学生间语言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能使新知掌握得更快、更好,不但避免了遗漏,还得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
三、重视实践尝试,引导主动参与
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办法。因为学生的尝试过程,也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先尝试,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这就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如教学“平均数问题”时,出示问题1:“5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32cm、131cm、135cm、129cm、128cm,求他们的平均身高。”通常的解法是用“总身高÷5”求得,可在尝试过程中却有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计算,用“130+5÷5”求得,这显然是学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问题2:“假如你是一个水利员,在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要修一条平均深度为1.5米的河道,该怎样施工?”一般学生都这样想:尽可能使每处的深度为1.5米。却有学生说:“靠海的一头深一点,靠山的一头浅一点,这样便于排水。因为平均深度为1.5米,不一定处处一样深。”教学中先让学生尝试,会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四、善于捕捉信息,及时反馈纠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信息,及时放手让学生纠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纠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因此,课堂教学要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处理。例如,教学“多位数写法”时,我采用“学生自我校对”的反馈形式,让学生当“小记者”活动,进行写多位数的课堂练习,交代学生仔细听,认真写。教师“发布”信息后,立即用幻灯公布图文并茂的答案,让学生自我校对。由于教师只公布答案,可留给学生重新思索订正的余地,学生仍有获得最好成绩的希望,容易在认知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所以自我校对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同时,由于及时反馈纠正,留在学生头脑中的错误痕迹很短暂,容易纠正,而且获得印象更深刻、更牢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应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总之,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不仅能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而且学生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