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本习

2011-12-29 00:00:00居云慧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随着教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材中的例题当前已备受关注,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或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素材,确定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但“练习”这个占数学教学三分之一或许更多比重的部分却往往备受冷落,教师要么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显得简单化;要么一味强调重组创新,刻意追求标新立异,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显示出很大的随意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练习活动中如何依据学生的思维,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加工和改进。
  一、变“同时”为“异步”,巧妙铺垫
  案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第76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说明:
  原练习中,图形与方格同时出现,让学生比较四个图形的大小,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数方格比较这个层面上,而对为什么要有方格、需要怎样的方格才能方便比较,完全没有意识,所以教师对此练习做了如下改进。
  实践:
  1.教师出示隐去方格图的四个图形,提问:“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学生议论纷纷,意见不统一。一学生说:“光靠眼睛看不出来。”一学生提出:“如果上面有格子就好了。”“为什么?”“有了格子,我们就可以数格子,格子多的那个图形面积就大。”
  2.教师出示蒙上格子的四个图形,提问:“这下好比较了吧?”学生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出了四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3.教师神秘地把两个图形放在背后,提问:“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一个是6格,一个是10格,你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由于有了前面比较的经验,学生都猜10格的图形面积大。“真的吗?”这时教师出示这两个图形,全班学生都傻眼了,原来10格的图形格子很小,6格的图形格子很大,一眼就可以看出6格图形的面积大。这时教师提问:“你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答道:“只有相同的格子,才能说格子多的大,格子少的小。”
  反思:
  比较中容易发现,当教师隐去习题中原有的方格,原本很简单的一道习题呈现了其独特的思考价值和魅力,把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1.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光用眼睛看不出来。”“如果上面有格子就好了。”“有了格子,我们就可以数格子,格子多的那个图形面积就大。”这时的格子是来自于学生的需要,是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第一次初步感知。
  2.当教师第二次呈现蒙上格子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出大小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别具匠心地做了一次引申,让学生猜6格与10格的图形哪个面积大,由于学生有了上面的认识,都认为10格的图形面积大。“真的吗?”教师这时不紧不慢地出示手中的两个图形,引来了学生的一片哗然。原来在比较面积大小的时候要用相同的格子才方便比较,使得学生有了初步的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这一延伸为下一课时“面积单位”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启示:
  由于文本的限制,教材中编制的习题往往采用同步的方式呈现,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细心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分层出示,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把练习的功效发挥最大。
  二、变“静止”为“动态”,体验过程
  案例: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1页,“24时计时法”课后一道题:
  
  说明:
  由于前面已经进行了一些“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这题中再让学生进行“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单向转换,对学生缺乏挑战性,容易引发思维疲劳,并且一问一答式的交流局限了学生的参与面。
  实践:
  我把时间改成两种计时法并存,并把题中的几个整点时间改成非整点时间,最后把五个时间及节目作成五张纸条打乱后放在信封中,发给每位学生。
  
  练习时我让大家从信封中取出这些节目条,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给这些节目排排队。
  反思:
  由于问题中呈现的方式不是单一计时法,学生一时无法排出五个不同时刻的先后顺序,只得另寻解决的方法。于是有的学生想到把“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然后排序;有学生想到把“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然后排序;更有学生在比较两种方法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由于“24时计时法”书写起来比较简便,而且比较起来也方便,所以我们通常看到的节目表都是用“24时计时法”来记时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得人人都有所思、有所得。
  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已不是新授部分的专利,练习活动中大可推广这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发展思维。
  三、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创造
  案例:
  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第59~60页的练习1、2、3、4、7题。
  说明:
  这五道习题,虽然也让学生动手了,但每一次操作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发展。
  实践:
  因此,教师把这五道习题优化组合,设计成两大板块:
  (一)“小小创造师”
  1.四人小组合作运用学具盘里的工具,创造出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2.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小小魔术师”
  1.把一张长方形纸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2.用16个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
  反思:
  1.“小小创造师”把“想想做做”第1题“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第2题“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第7题“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融合在一个板块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工具,让他们自由选择,合理分工创造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比一比哪个小组创造的又快又多。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原本习题练习的目的,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
  2.第二个板块则把第3题和第4题加以组合,让学生在争当魔术师的活动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此时学生不再是听从指令的操作工,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自主学习体,真正地给他们的创新活动搭建了宽敞的平台。
  启示:
  “动手操作”作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青睐,但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是被动操作还是主动探究,却往往不被关注。动手操作成为教师的指令性操作,学生只不过在教师的指挥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没有自主,没有创新,学生沦为操作工。真正有意义的动手操作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有时更需要隐性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己摸索、体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为了结果。
  四、变“执行”为“超越”,提升思维
  案例:
  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第101页“想想做做”第5题。
  
  说明:
  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通常就题论题,直接让学生在方框中填出小数,可学生在实际做这道题时确实存在困难。第一,学生对数轴这个比较抽象的新生事物比较陌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型还待建立。第二,学生还不能自觉地将小数与刚学过的分数联系起来。所以,我认为先呈现0到1这部分数轴,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实践:
  1.教师呈现0到1这一部分数轴。
  
  师:为什么填0.1?方框里你会填吗?
  2.出示完整的第5题。
  师:如果把数轴延长到3,你能在数轴填出其他方框里的小数吗?
  3.你还能在这个数轴上找出其他的一位小数吗?
  4.你能说出0~1之间所有一位小数吗?1~2、2~3呢?
  反思:
  把此练习分为四个层次目的有三:1.化解难点。让学生在回答为什么填0.1时,进一步明确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深化对小数意义的理解。2.提升思维。在学生填出题中规定的小数后,教师又提出了“你还能在这个数轴上找到其他的一位小数吗”这一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思考的机会。3.培养数感。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提问“你能说出0~1之间所有的小数吗?1~2,2~3呢”,这样不仅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有序和深入,更为学习数的大小范围、培养数感提供了平台。
  启示:
  这种变“执行”为“超越”地组织教材,使教学由平面化变得立体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空间中找到适合自己起跳的高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各尽所能地进行互补和碰撞,激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状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教材中的每一道习题的安排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只要我们依据学生的思维,多思考它对提升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就会看到看似简单的习题背后蕴藏着的丰富、深刻和生动。只要我们摸清学生的底细,“蹲下身来”,正确估计学生学习的困难,以学生的思维视角与思维方式去关注练习,对习题进行优化组合、适当开发、丰富润泽,就能使习题本身所内隐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的思维也能在不断探索、发现中得到最大的提升。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