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评价

2011-12-29 00:00:00徐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即时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种有生命力的主要评价形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信息的处理,即对学生学习活动作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续学习的行为。因此,课堂中即时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因其鲜明的随机、瞬时特性,成为及时调控教学、激励引导学生的“导航仪”。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即时评价,使它真正成为精彩课堂的“导航仪”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有声与无声巧使用——大爱无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出示一道练习题:“一个车间要加工468个零件。每小时加工52个,生产了8小时后,还剩多少个零件没有加工?”一位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也怯怯地举起手,回答道:“ 468÷52……”没等他说完,其他学生哄堂大笑:“你真笨,连这样的题都做错。”他面红耳赤,教师制止了哄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这道题他不是不会做,只是没有做完,我们应该听他把过程说完。其实,老师很欣赏他与众不同的想法,你们能了解468÷52的含义吗?”好多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第二种解法,学生们向他投去敬佩的眼神,这个学生也昂起头,露出了微笑。
  此课堂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用心留意并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这样的评价有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正是这样的一个细节,感动了学生,使这位学生的头立刻昂了起来,眼神充满了自信。教师也对学生投去了肯定的目光,目光包含着对该学生的鼓励,更隐含着对学生深深的关爱。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对学生的爱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来证明。”上述案例中,教师把口头评价与体态语言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浓浓师爱浸润学生心田。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教师在重视语言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与非语言式评价的巧妙融合。如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肯定的眼神、轻轻地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更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
  二、激励与导向共渗透——点石成金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和能够给予肯定的地方,并能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在学生表现不错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评语给予鼓励;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正轨上来。这正是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如北师大版教材“图形中的规律”一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深度不同,他们所发现的规律也不尽相同。
  师:通过刚才的摆、画,你有什么发现?
  生1:每多一个三角形就多2根小棒。
  师:哦,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请你上来解释给大家听。
  生1(指着表格):第一个三角形是3根小棒;两个是5根,多了两根;三个是7根,又多了2 根……
  师:说得不错,这位同学从表格上发现了这个规律,我们还可以从图示中看出来(电脑演示)。看来,刚才同学们发现的这条规律是正确的,老师把它写出来。(板书)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我发现“三角形的个数×2+1=小棒的根数”。
  师:你又是怎样发现这个关系的呢?请你也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2(指着表格):1个三角形时是1×2+1=3,2个三角形时是2×2+1=5,10个三角形时是10×2+1=21……
  师:大家认为他刚才说的有没有道理?(学生们都点头表示同意)那好,我们也来结合课件演示,看看这个关系式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把第一个三角形的第1根小棒撇开不管的话,那么每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看成是两根小棒,所以小棒的根数可以由三角形个数的2倍多1得到(师板书)。
  生3:我发现小棒的根数都是奇数。
  师: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3:因为小棒的根数都是两根两根增加的。
  生4:我还发现可以用“三角形的个数×3-重复的根数”来求小棒的根数。
  师:哦,你也来跟大家说说你的发现。
  生4:……说不清楚。
  师:这位同学想考考大家,谁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5(指着图):两个三角形用5根小棒,是因为一根小棒重复了,可以先算3×2-1=5(根);三个三角形用7根小棒,3×3应该减去2,因为有两根小棒重复了……
  师(看着生4):你是这样想的吗?
  生4(不好意思地):是的。
  师:把掌声送给他们!(全班鼓掌)
  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三角形的个数与重复的根数也有什么关系呢?如5个三角形有几根重复?10个、100个呢?(结合课件得出:重复的根数比三角形的个数少1)
  ……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提出了一个思维空间比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来解释各自的发现。这里,有的学生能把自己的发现浅显地、有条理地向大家呈现出来,也有的学生发现的规律只是自己的一个感觉,并不知道规律的根本所在,但教师没有打击该生的热情,而是假此考考大家,从而体面地让其他学生来帮助他,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更重要的是将我们的课堂和学生的思路导上正轨,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的确,教师的评价是一个“方向盘”,也是一个“诊断器”,还是一个“动力泵”,在课堂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引导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思维发展,激活着学生思路的变换,更把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评价活动不应该太夸张地占用教学时间,而应该追求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
  三、即时与延时相结合——艺海无边
  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孩子就像是来这溪中饮水的小马。”可学生的认识、情感、思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正如赞科夫说的“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有时候延时评价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如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时,在教学例题后,我出示书本“试一试”中的两个转盘,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转盘是公平的,学生都毫无疑问地认为第一个转盘是公平的。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又提问:“第二个转盘对于这个游戏规则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我现在要用这个转盘,而且对游戏双方都要公平,你觉得该怎么办?”学生一下子被我问住了,一分钟后,有一位学生小心地说:“老师,是不是可以修改规则呀?”我没有马上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他:“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1:因为这个转盘是不公平的,既然不能改转盘,那就只能改规则了。
  师:那你修改一下试一试。
  生1:小明转一次,小华转两次。(原来他是发现了转盘中红色部分的面积刚好是蓝色面积的两倍)
  师:你们认为他这样修改可以吗?为什么?
  生2:可以的,因为转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蓝色区域的两倍,这样对于小华是不公平的,只要让他转两次,小明转一次,这样就公平了。(其他学生也点头表示赞同)
  师:那你们还有别的修改方法吗?
  生3:我觉得可以这样定规则,不管谁转到蓝色区域都+1分,转到红色区域都不加分,每人各转10次,看谁的分数高谁就胜。
  师:你们认为呢?
  生4:可以的,因为他说了,不管是谁都一样的,这样对两个人是公平的。
  师(小结):完成了这道题目,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5:不公平的转盘,只要我们修改一下规则就可以是公平的。
  ……
  这里教师很好地处理了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的关系,该肯定的时候及时肯定;没有必要教师评判的时候,就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这样既集中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思维之门也开启了,大家会真正地从游戏双方输赢的可能性的多少来考虑游戏是否公平。“数学味”从这里散发出来,课堂的生成就更精彩了!其实,这样的延时评价不仅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给了学生展示思维的空间,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这难道不能说是一门艺术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就在于更好地创造育人环境,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教学中都习惯于在学生解题或发言后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把学习中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能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后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学习。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当学生答错后,教师马上判错,学生可能会有挫折感,会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轻易地给出“对”或“不对”的结论,而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的方式,处理好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的关系,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从而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学生自信心的加油站,能燃起信心之火;它是学生思维的助推器,能刺激灵感的迸发;它更是精彩课堂的导航仪,是智慧生成的,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与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良好的教育,最终促使数学课堂波澜起伏,精彩纷呈!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