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2011-12-29 00:00:00陈常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在于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学习,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式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而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觉和经验思维”为特征的,缺乏这种思维手段就不会有儿童的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新的求知需要与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探索与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教师提问:“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其他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学生有的说:“我知道一百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有的说:“人民币上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操作式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操作,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方法通常适合于几何图形的教学。例如,一教师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就采用了操作探究方法。常规的推导方法是先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通过操作学生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时还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可以很轻松地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两倍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发现用一个三角形,通过拼剪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沿着三角形高的一半剪成一个三角形,再和剩下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沿高的一半剪下,把剪下的部分再沿高剪下两个小直角三角形,分别和剩下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虽然和课本上的拼法不同,但结果是完全一样的。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表达了多种解题思路,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又发展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再次,创设应用式情境,触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情境进行模拟训练,但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线索和问题解决指向。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售货、付款与找钱的游戏活动,不断进行小组交流、角色互换,增强训练的次数。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开放内容,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它应富有时代性、生活性和变化性。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1.开放课堂教学内容
  (1)挖掘教材,延伸教学
  教学中要打破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的孤立教学,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呈现知识结构,构建一个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比如“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教材中涉及的mMSD31e/cuBQ/vzfFSOkoA==案例都是“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发生了变化,积也跟着有了那样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积是由因数相乘得出的结果,因数如果有变化,积也会变化,其中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两个因数相乘,积的变化情况。”经过这一过程的探究,在结课时可以再次营造情境,掀起话题:“如果是三个因数相乘,其中的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积又会有什么变化?”学生探究的欲望再次被激活,新的学习动力又产生了,而且这样的设计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破除封闭,鼓励求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封闭的形式呈现习题,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需要对这些问题做些变动。如改变设问方式或设问方向,或隐蔽条件;或条件不完备,鼓励学生用探究性的思维解答,得到不唯一、不固定的答案。如传统题目“2平方米=()平方分米”,改变问题方式,变成“2()=200(),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这时学生就必须开动思维,自主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十几减9、8”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所以12-9=3,这样做可以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也为之一震。教师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这种方法不仅合理,而且尊重了学生,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以发展。
  2.开放课外教学内容
  立足于课本,并不是局限于课本。我们要有一种正确的课程观,把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触角延伸到自然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里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拓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校园中、到大自然中、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来源,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合作,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
  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个人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要让学生之间经常交流,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倾听、互相评价、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思维互相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
  1.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式教学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自由地与伙伴讨论、争辩、探索、合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学习路径的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完全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大胆实践,掌握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交流讨论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所以,凡是学生能想明白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仅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还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合适的环境与条件,只在必要时提供帮助。教师可对发言特别积极的学生说:“老师知道你很能干,能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吗?让他学你一样发言,好吗?”这样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表达的机会。例如,在活动实践课“我们的校园”中,教材借助这一学生所熟悉的内容,选取了跳绳、踢球、跑步、办板报、练武术等一系列学生喜爱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图上画的是什么?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们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解答题目。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求知的欲望,提出了符合自己想法的解题思路,新意百出,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