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初探

2011-12-29 00:00:00孙建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提问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它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中,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应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特点相适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果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兴趣,而过于简单不需要思考的提问是徒劳无益的。提问时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出示几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练习,如1025÷125,然后过渡到计算1025÷12.5。这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与小数除法的不同点在哪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还没学过,那么,谁能运用旧知识把它变成已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计算出来?大家在草稿本上试一试,做完后思考一下,说出你这样做的道理。”经过这种以旧知识作铺垫,巧妙的启发式提问,难易程度适宜,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二、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有效的提问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处于“愤”“悱”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如以下三个问题: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呢?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它们都包含了教师认为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但实际上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抽象的提问往往使学生不愿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而是消极地等待教师的答案。上面的问题可以改成: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该怎么办呢?已知直径或半径,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无疑能排除提问中学生不愿意关注的因素,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的情境状态。
  三、提问要设在知识的关键处进行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提问
  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促进认知结构的扩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①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得来的?②把课前准备的梯形拼一拼,看看哪两个能拼成平行四边形?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④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⑤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这样通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知识的逻辑结构,以旧引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2.在知识的对比处提问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整理计算法则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经过讨论得出,相同点:①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②从低位算起。不同点:对位的方法不同。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通过计算法则的对比,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1.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话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同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当学生不知所措时、当学生眉头紧锁时、当学生互相张望时,可能就是有疑惑时,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疑团。
  2.要引导学生会问
  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教师要经常表扬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进行“看谁的问题好”的比赛等,有利于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在找出生活中许多三角形的应用的例子后,教师正要进入下一阶段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时,一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怎么会有那么多三角形呢?”这样的问题承上启下,不仅引起学生的思考,又为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并就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同伴的问题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将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才能灵活应对课堂,减少课堂上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现象,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