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效教学 优化课堂提问

2011-12-29 00:00:00韩良呈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追求高效的数学课堂,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优化课堂提问,诱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以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使智力和能力得到开发与培养。
  课堂提问的优化是追求高效教学亟待研究的问题,也是教师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多年的教学研讨、实践和新课程理念的武装,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旧中求新、平中求奇,从不同角度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探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紧扣学习目的与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教材内容有主次、难易之分。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在教材重、难点和关键处及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置适当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
  1.围绕教学重、难点和关键处提问,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计算8÷2、80÷2、800÷2,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使学生感悟到: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接着我提问:“如果要使商不变,除数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从变中掌握不变的规律。这样提问,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为什么要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理解得非常深刻。
  2.数学知识具有系统连贯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学中在知识衔接处适时提问,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衔接。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出示例题后,我便提出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①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②分数单位不同的意思是什么?③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④怎样通分?学生通过思考,在理解通分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知识衔接的过程中,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实践证明,教师讲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就不易理解,甚至会导致死记硬背。因此,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使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如教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让学生掌握其推导过程是难点。教师的讲授必须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只有清晰的思考才能掌握。我先出示一张1平方米的硬纸板,指名几个学生用米尺测量,然后提问:①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平方米)②把每条边分为10等分,每份是多少?(1分米)③按等分划成小方格,每一小方格的面积是多少?(1平方分米)④1平方米可以得到多少个1平方分米?(100个)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这块纸板用平方米做单位,面积是1平方米;用平方分米做单位,面积是100平方分米。这样,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学生轻松感悟。接着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印有边长1分米(分成10等分)的正方形方格纸,引导学生量量、算算,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进而推导出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最后,我提问:“谁能说出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踊跃举手回答,学得主动,记得牢固。教师适时、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积极思维,课堂效率不言而喻。
  三、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艺术
  课堂提问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技巧性和艺术性,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提问,更不是提问越多越好。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有联系的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容易混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想问题、找答案,准确地辨别其区别与联系,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两组数(如下),启发学生说出每组数中各个数的因数。
  5的因数:1、5
  第一组 7的因数:1、7
  11的因数:1、11
  
  6的因数:1、2、3、6
  第二组 9的因数:1、3、9
  12的因数:1、2、3、4、6、12
  然后我提问:“这两组数的每组数中各个数的约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很快得出:第一组各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的本身;第二组各数的因数除了1 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因数。我顺水推舟,启发学生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实践证明,课堂提问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及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融洽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实现高效课堂有着重要意义。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