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简便计算”教学例谈

2011-12-29 00:00:00魏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一、走进生活采撷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事例与现象,这是学习这一知识的原型,也是帮助学生建构这一知识的基础。当我们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发现有许多的生活素材:
  (1)购买商品时,可以用付出的钱数连续减去各项物品用去的钱数,得到应找回的钱数;也可以先算出购买所有物品一共用去的钱,再用付出的钱数一次性减去一共用去的钱数。
  (2)用一根长绳剪跳绳,第一次减去8米,第二次减去12米,还剩多少米?
  (3)读一本30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读了25页,第二天读了40页,第三天读了37页,再读多少页才能读完?
  (4)学校共有学生603人,其中低年级有210人,中年级有182人,高年级共有多少人?
  ……
  这些蕴含连减运算规律的生活素材目之所及、比比皆是,是否可以信手捻来,为我所用呢?这不仅要看这些素材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还要看生活素材和情景中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与数学知识中的理性认识是否一致,它们之间与建立数学思想方法有无内在必然的联系。因为活用生活资源学数学,并不是单纯的生活资源的简单的叠加和堆砌。
  二、链接生活整合
  现实生活并不等于现实的数学教学,现实中的数学原型要经过概括、提炼才能上升为数学模型。数学知识的学习要走向生活,现实生活要走进数学,在生活和数学的交互与链接中,加强资源的整合、教学时空的整合、教学媒体的整合,以获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何进行整合,请看本课的前部分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到了什么季节吗?
  生:秋季、深秋。
  师:服装店的哪些服装比较畅销?
  生:秋装、羊毛衫、夹克衫……
  师:你想不想为自己选购一些过冬的新衣服呢?
  生:想!
  (师出示“小燕子儿童天地”服装柜,柜中陈列着各种衣服的实物并标有价格,如毛线衣36元、夹克衫48元、棉毛衫29元、风衣37元、牛仔裤44元、棉裤32元、运动裤43元……)
  师:现在,如果每个同学都有100元,每人限购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你准备怎样购买?(学生交流)
  师:你能算出买了一套衣服后应找回的钱数吗?请自己先列出算式。
  生1:我买了一件风衣和一条运动裤,应找回100-37-43=20(元),还可以列式为100-(37+43)。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生答略)还有谁来汇报?
  生2:100-36-32、100-(36+32)。
  生3:DR914RRs+H5tZp8oLhzi9EfTVIauOAMQZCPUsRJFBRU=100-48-32、100-(48+32)。
  ……
  师:观察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相等。
  师: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吗?(学生自写等式)继续观察每组中左右两边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请试着用完整的话把它表述出来。
  三、设计评析
  1.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前面所列举的素材,可通过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方式进行准备,在新课的引入阶段,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得到的素材,熟悉其中的生活情景,建立感性的形象。课堂上可以问一问学生:“遇到类似的情景,你可能会怎样做?还会怎样去做?如果写成数学算式,你会怎样写?还可以怎样写?”
  2.教学媒体的有机整合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认识数学规律的例题,虽然例题的素材与情节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呈现的方式是文本化的、静态的,通过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选用相关的教学媒体,可以使教学情境创设的更为形象生动,教学氛围更加生活化。如教学本课时,出示一个“儿童服装天地”的童装柜,陈列着标有价格的各种童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购物的欲望,每个学生都产生了自己的购买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应找回的钱数的计算方法,从中生成出不同的算式,为学生分析、发现等式的规律提供生动、鲜活的学习媒介。
  3.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教学通过创设购物的情境,将教学资源与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机整合,将学生自主探索、个性生成的对购物时应找回的钱数的不同算式,与学生对“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的不同算法的个性化理解有机整合;将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活事实的理解和表述,与规范的数学和书本数学有机整合,使学生在丰富中完善认识,在历练中构建理解。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