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思维发展的有效引导

2011-12-29 00:00:00张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教学之道贵在引导,引导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引导他去辨明方向;引导是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的时候,给予他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而小学低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教师如何抓好课堂主阵地,使学生自觉、主动、快乐地接受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引导一:创设生动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引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目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思维的大门。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思维见长,喜欢生动、形象、有趣的感性事物,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利用故事、动画、歌曲、游戏、图画、谜语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 师:“小朋友们,喜欢逛超市吗?有没有在超市自己买过商品?”学生自由发言,谈经历。
  师:今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超市买了两件商品(课件出示图片:卡通手表23元,玩具熊36元),小头爸爸知道大头儿子的数学学得不错,就想考考他:“儿子,这两件商品哪一件贵?”大头儿子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你知道是哪一件商品贵吗?为什么?(学生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三十几比二十几多,所以36比23贵。
  生2:23不到30,36比30大,所以36比23贵。
  生3:我们数数的时候先数23,在36的前面,36在23的后面,所以36比23贵。
  生4:36的十位上是3,23的十位上是2,3比2大,所以36比23贵。
  ……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片,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之中,较好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了有意注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欲望。
  引导二:抓住关键提问,发展思维
  低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有初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因此,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促使思维更加严密。
  例如,教学 “统计”一课时,我首先出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场景图,然后提问:“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它们排得太乱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很容易地看出这几种动物各来了几只吗?”
  生1:把小猴和小猴放在一起,把小猪和小猪放在一起,小狗和小狗放在一起。
  师:哦,你的意思是先把它们分分类,再排一排、数一数就知道了,是吗?
  生1:是的。
  学生分小组给动物进行分类整理,在情境图上找一个什么动物,就贴一个这种动物的头像,直到把情境图中的动物都找完。(要求:根据排好的头像数一数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只,把数目填在括号里)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小狗有4只,小猴有5只,小猪有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狗多1只。
  生4:我知道了小猪和小狗一共有7只。
  ……
  师:这么多的发现,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得到的,这是一种统计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师:客人们为了给大象祝贺生日,还带来了生日礼物,是什么呀?
  生:鲜花。
  师:有哪几种鲜花,各有几朵?请小朋友先统计一下,你打算怎么样统计?先怎么,再怎么样?
  生:先分类,再排一排、数一数。(学生动手操作)
  ……
  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概括能力还不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在“统计”教学中,教师通过抓住问题的关键,巧于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发现统计的步骤,并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概括,然后在解决新的问题中,回顾统计方法,运用实践,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
  引导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如这样一道题目:“幼儿园小班有15人,每人发一个面包,买哪两盒比较合适?甲盒6个,乙盒8个,丙盒9个。”教师在读题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15个小朋友,每人发一个面包需要15个面包,买甲、乙两盒只有14个,不够;买乙、丙两盒又太多;只有甲、丙两盒面包总数和人数同样多。这就是买面包的最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把两盒相加,面包个数比人数多就可以了。这需要考虑到生活实际,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选择。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理解和领会新知,从而实现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