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课例浅谈

2011-12-29 00:00:00许海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9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力求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一、独立观察
  请学生出示课前自己剪的三角形,教师从中挑出8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如下)贴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
  生1:我发现这几个三角形有些有3个锐角,有些有2个锐角。
  生2:我发现三角形都有2个锐角。
  生1(指一个锐角三角形):不对,这个就有3个锐角。
  生2:我没说完。我是说因为三角形共有3个角,有2个是锐角,而另外一个角有可能是锐角,也有可能是直角或钝角。(师对该生的发言投去赞许的目光)
  ……
  思考:学生在观察三角形时,应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要只为了不同特点而去过早的分类,而要在他们相互交流中“孕育”分类,因为只有拓宽了学生对各种三角形的原始认知,才会给下一环节的正确分类提供丰富而充足的表象。
  二、自主探究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思索,自主探究创新,从而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生1:我们把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三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叫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叫直角三角形。
  师:那为什么直角、钝角三角形只要说出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而锐角三角形要说出三个角都是锐角呢?
   生2: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2个锐角,只有锐角三角形才有3个锐角,没有说出3个锐角就不能确定它属于什么三角形。
  师:那也就是说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
  生:2个。
  (师板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三角形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尝试用集合图表示;按边分类时,由于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还不清楚,可让学生看书,并出示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点)
  师: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生:可以把三角形对折。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形验证一下。(学生把这些等腰三角形进行分类)
  生3:都是等腰三角形没什么好分的。
  生4:不是,还有三条边相等呢。
  生5:要分为两条边相等和三条边相等的。
  生6:我认为按边分就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师:边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要再分,有的学生露出疑惑的眼神)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
  思考:学生经历集合图的整理过程,加深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三角形整体的一部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自由探究学习,积极性高涨,个个都想表现自己,让别人分享自己成功带来的快乐。
  三、动手实践
  让学生准备好3厘米、4 厘米、 5厘米、 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两根,自己动手来拼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手中的小棒试着摆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呢?摆好之后让同桌欣赏一下,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注意了哪些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1:我可以用两根长度相同的小棒拼出等腰三角形。
  生2:我可以用3厘米、4 厘米和 5厘米的小棒拼出直角三角形。
  ……
  思考:教师提供机会,开放操作策略、材料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多角度地比较,发现三角形各角、各边的关系,深刻感知各类三角形的概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课后总结
  本节课,通过自学交流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合作探究完成三角形的分类,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意义,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本课例中,教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判断、操作、独立思考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