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自我调节式学习”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成功,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自我调节式学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自我调节式数学课堂的建构》是我校的省级课题,在课题论证会上,我执教了这节课。下面结合“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片断一:情境引入,形成自我期待
1.课件播放天气预报介绍南通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
2.预报员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信息,你想怎样整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
3.由条形统计图逐步演变到折线统计图。(条形变细,最后只有点)观察这些点,能反映出多少吗?
4.伸出手来指一指,把刚才手指的这些路线描下来就是今天要新认识的折线统计图。猜想今天会学到关于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5.分析统计图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预报员说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是怎样变化的?你怎么看出来的?通过升降陡缓,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6.出示某地5月21日气温情况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用天气播报的形式向大家做个介绍。
7.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折线统计图。(观赏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分析这些折线统计图,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8.(分析三个城市的气温图)但有一个城市的气温图弄不清了,怎么区别?
片断二:新旧联系,在调节中自我筹划
1.认识统计图的结构。
出示右图,观察这条折线的变化趋势,猜猜看这条折线可能画的是什么内容?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像这些都有道理的猜想能说完吗?要想知道这幅图画的是什么,还缺什么呢?
分部出示横轴、纵轴的数据分段、数据和标题,讨论每增加一个部分分别知道了什么。作为老板看到这个统计图,你会怎么做?但老板却哭丧着脸,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出示时间2005年的统计图分析原因)看到这个事例,你有什么启发呢?
2.绘制统计图。
这里有一个统计图,自己筹划一下,可以怎样完成这个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的时候,你觉得可能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错误?
片断三:共同探索,实施自我监控
1.这是同学们自己绘制的作品,请仔细观察这张图,你满意吗?(整个折线的位置都在上面,不好看)
2.那怎么办呢?大家想想办法。(我们把下面多余的部分可以用隐藏的方法,把0~100的网线格藏起来,还可以把下面的部分折叠)
3.演示“隐藏”“折叠”后的统计图,讨论:哪里表示隐藏和折叠的部分呢?
师:现在是比较满意还是很满意呢?现在完美?(图中折线挤在一起,不能很清楚地看到数据的变化状况)
4.讨论:可以怎样去改善呢?(把每一格的距离拉大)
5.演示,讨论:现在满意吗?
6.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片断四:构建模型,达成自我升华
师:把自己在这节课上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
生1:我一开始完全不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到最后我完全理解了这节课的内容。
生2:我想特别说明下。我没有把折线画到完全理解的位置,因为我想,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肯定还会不断完善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可能我到老也不会完全理解,但是我想肯定会慢慢地越来越接近完全理解的。(掌声)
师:刚才我们是把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制成了统计图,那么把自己这节课注意力的集中情况、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制成折线统计图会是什么样的呢?分析折线统计图,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这样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
教学反思:
1.着眼学习品质,在兴趣提升中调节。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但与其智力水平、学习方法有关,还与其心理状态有关。“折线统计图”以天气播报的情境开始,在整理天气播报员的信息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分析折线统计图,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模仿天气播报员进行播报。生动活泼的情境创设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心理体验,主动调动智力因素,使思维活动进行和谐交流,从而形成最佳情绪状态和可持续提升的内驱力。
2.关注学习策略,在自我构建中调节。
“活动、体验、探究、调整、建构”是一次次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究、自我调节,建构起知识的轮廓。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画,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而是仅出示“点线图”让学生猜想内容,在逐步添加统计图的构成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去调整。教学中,剔除了其他元素的单纯“点线图”,使学生的思维能集中在折线统计图的走势特点上,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实际背景的过程,更是不断调整与“构造”折线统计图组成的过程。在不断地完善折线统计图各要素的过程中有了完整的构建,学生自我筹划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自我提醒绘制注意点则水到渠成。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学路,让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构建、自我反省。
3.彰显主体价值,在自主探究中调节。
自我调节式学习会让学生自己拥有学习的主控权,而这种感受又是激励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先向学生完整的呈现“纵轴是0~145厘米”的统计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图过程中体验到这种统计图的缺陷所在。“怎么办呢”在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方法有了集中性的聚集,“省略”“隐藏” ……一切如学生所愿,折线统计图被电脑“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再度被点燃。虽然统计图的纵轴被缩短了,但是发现变化不明显,学生的思维再度高涨。当课本中现成的统计图被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候,学生收获的何止是一幅完整的统计图的认识,更是对其知识本源问题洞察明了之后的一种释然,一种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自主探究,一种自我调节体验后的内心的愉悦!
4.提供镜像自我,在自我激励中调节。
自我调节式小学数学课堂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价值,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镜像自我的认识与把握。本节课的结束,引导学生巧妙地把自己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情况制成统计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充分发挥评价杠杆对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的状态和水平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充盈着自我调节因子的数学课堂中学会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积极镜像自我的形成。
总之,在这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基本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责编黄桂坚)